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节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
从“名称”来说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五)节、粽子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女儿节等,还有天医节、草药节、上日等20多种叫法。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按时间起名:如端午、重五、天中(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五月节、地蜡节、五黄节、夏节等。二是按气候、天气、节令起名:如端阳、躲午、正阳、当五汛等。端午接近夏至,太阳毒;南方地区潮湿闷热,多山林地带,容易形成瘴气瘟疫;各种毒虫蚁兽频繁出没;此时又属于南方汛期,容易出现山洪灾害。三是按习俗起名:如龙舟、粽子、浴兰、女儿、菖蒲、艾叶、天医、草药等。此外,还有龙节等称呼,表明端午与龙有关。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不少学者认同。
名称可能并不能完全说明节日的全部来源。现当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认为传统节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都有关系。
从“习俗”来谈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20多种,除了与其名称有关的习俗外,其他习俗多半与时间、气候、节令等有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吃粽子和划龙舟。
吃粽子。这个习俗长时间以来被认为与屈原有关,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的时间,最早记录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在晋代将屈原和粽子及龙舟关联,一则表明在当时屈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他的气节深受时人敬重。吃粽子纪念屈原是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其实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和孝女曹娥之说,只是屈原说的影响最广。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是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享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寒。
二、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信仰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在战国时期的时候,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的时候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
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包括:端午节龙舟赛、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同时还有屈原的传说、五毒食品的鉴别等相关知识。
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接连不断的文化传承。
端午节这个名称是由于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而得名。
2.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之一。
据传说,赛龙舟是在为了不让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吃掉而发明的,这个活动不仅是一种竞赛,还是对节日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推广。
3.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美食之一。
粽子选用糯米为主料,搭配着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豆沙、肉类等,包在箬叶或者粽叶中,食用时用清水煮熟或者蒸熟,味道香甜可口。
4.在端午节,人们还喜欢挂艾草,艾草有驱虫和消毒杀菌的功效,同时也是祈求平安和健康的一种风俗。
5.端午节还有五毒、雄黄酒等民间饮食文化,需要特别注意,防止误食带来危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