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教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教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班端午节古诗教案?
中班主题活动《端午节》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课怎么讲?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吃粽子划龙舟教案?
回答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学习如何包粽子和划龙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带领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播放一段粽子和龙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1.包粽子
①讲解粽子的制作材料和步骤。
②展示包粽子的示范视频,解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③分组让学生互相帮助包粽子,鼓励他们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
2.划龙舟
①讲解龙舟赛的起源和规则。
②让学生分组,模拟划龙舟比赛。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队长,其他成员分工合作,比赛过程中要注意团队协作和沟通。
三、教学总结
1.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包粽子和划龙舟的经历,鼓励他们积极表达。
2.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3.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四、作业
1.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整理粽子和龙舟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写成小册子或海报,分享给同学。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教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教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