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以及它的传说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7-03 23:14 点击:7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以及它的传说?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之一。以下是粽子的由来和相关传说:

由来:

端午节最著名的传说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在楚国陷入内外交困的时候,他以忠诚和才华备受赞誉,但最终遭到了流放。屈原对于国家的沉沦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地忧愤和无奈,于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江边抱石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将粽子用色丝线系在竹竿上扔进江中,希望鱼虾吃粽子而不伤害屈原的身体。同时,百姓们也划船撞击水面,以驱散鱼虾,为屈原举行水葬仪式。这就是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由来。

传说:

此外,还有一个与吃粽子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屈原的。传说,在江中的鱼虾不忍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粽子成为了防止鱼虾侵蚀屈原遗体的食物。而另一个传说则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将屈原喜好的米饭包在竹叶中,为其投江供奉。

这些传说和由来也使得端午节成为了纪念和缅怀屈原的日子,同时也是庆祝夏季来临、祈求平安健康的节日。现如今,吃粽子和划龙舟已经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活动。

1.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表达对他的怀念和缅怀。
2. 据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忠于国家,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多次上书劝谏国君,但是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最终,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畔,绝望之下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在江边投入了许多粽子,以此来祭奠屈原。
3.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说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为了纪念龙舟竞渡等等。
无论是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习俗吃什么?

1、粽子

端午食粽的习俗由来已久,且盛行不衰。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种类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苏州、宁波、嘉兴等地最负盛名,馅料多以豆沙、火腿、咸肉、枣泥为主;北方粽子以小枣粽为代表,常见馅料有小枣、果脯等。

2、黄鳝

端午前后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营养的时候,不仅味道好,滋补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黄鳝

3、茶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有煮茶蛋和盐水蛋吃的习俗。当地人还将鸡蛋、鸭蛋、鹅蛋染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给小孩挂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无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农村在端午这天要吃大蒜蛋。是将大蒜和鸡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时还会放几片艾叶。早餐吃大蒜、鸡蛋和烙油馍,据说可以避“五毒”。

茶叶蛋

5、油糕

端午节吃油糕是陕西蓝田县的传统习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猪油制成的馅,然后下油锅炸。炸好的油糕金灿灿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让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过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将艾蒿和糯米饭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麻蛋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团、麻球等,是用面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调成糊状,下油锅炸制而成,很有嚼劲,特别香甜。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煎堆。相传古时,闽南一带端午前后是雨季,民间说天公破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停了,人们都说天补好了,这一食俗也就流传至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