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和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太和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太和的过年风俗故事?
一般来说,“结干亲”的仪式大都是选择在春节期间,因为太和民间对这个日子是有特别说法的,那就是过春节晚辈给长辈亲戚“送大馍”,“送大馍”是具有特定意义,是必送物品,不是什么亲戚都可以随便随意送的。这样,准干儿子干女儿带着“大馍”来了,干爹干娘家要准备好香蜡纸烛,请家中长辈坐在上首,干儿子或干女儿给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分别磕头,喊爷爷奶奶,叫爹叫娘,情真意切的,挺像那么回事。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则要分别给个小红包,也叫“见面礼”。之后,放挂鞭炮,请老少爷门入席喝酒,这门干亲戚就这样结成了。
干儿子干女儿的“待遇”是,每年除夕“起午更”吃年饭,要给干儿子干女儿摆只饭碗、摆双筷子,当然这是礼仪上的,干儿子干女儿并不在干爹娘家“起午更”。还有个“待遇”是在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去世时,干儿子干女儿则要和亲生孙辈子辈们一样,披麻戴孝,行晚辈孝道之礼。
结成了干亲,相互间就是门亲戚,逢年过节,亲戚家就开始走动了,一般是一年有“两大节”必走动,一是春节,一是中秋节。春节是年三十中午到干爹娘家“送大馍”,俗称“到干爹干娘家过年”;中秋节则是在八月十五之前送月饼,一般是在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之间的早上或上午,绝对不能下午或晚上送。这是认干亲的两大规矩,走干亲的日子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长期以来,太和民间关于“结干亲”的流行说法很多,也很现实。比如,一种说法是“干”的比“亲”的亲。也就是说对待干儿子干女儿,比对待亲儿子亲女儿还亲。这种话不可信,表面上亲的不得了,但“干亲嘴上亲”,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上怎么可能呢!还有种说法叫作“干亲礼上亲”,人情往来特别注重礼物,干儿子干女儿送得礼物贵重,则干爹干娘返还给干儿子干女儿的礼物也多,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样长此以往,有的“送礼物”则成为了一种负担了,亲戚间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不仅如此,而一旦“礼尚往来”反差太大、不均等,那么,亲戚反目的有之,亲家变仇家的有之,大打出手的亦有之,就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
安徽过年有哪些习俗?
安徽过年习俗:全家齐聚、吃水饺、入夜前洗澡、除夕夜吃鱼。1、除夕夜全家齐聚,围炉吃团圆饭,而且吃得愈晚愈好。
2、水饺形似元宝,馅中包上硬币。传说咬到硬币的人,好运旺财一整年。
3、记得在入夜前洗澡,并把衣服洗晾完成,不能湿过年。
4、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信徒们会蜂拥挤进庙堂烧香拜佛。
据说赢得头香的人,在新的一年能获得好运。
5、除夕夜吃鱼,象征年年有余;吃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丸子代表合家团圆;吃年糕意味着〝步步高升〞。
安徽过年的习俗有什么?
1、扫尘:年终的时候,无论贫富人家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从庭院房屋,衣物用具,都要打扫、洗刷干净,以除尘布新 ,名 曰 “扫尘”。
2、接年:农历正月初一,最盛大的节日。这天五更焚香,鸣放鞭炮,以示新年的到来,这叫“接年”,又曰“迎春”。早饭吃扁食(水饺)、汤圆(元宵)。
3、拜年:大年初一早晨,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服新鞋。吃过早饭,大人带着孩子出去拜年。拜年的时候一般要提四盒点心,点心装在厚纸包的果盒里,果盒是长方形的,用棉纸绳捆扎,上面还包上一块正方形的大红纸,红纸上印着洒金的福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和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和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