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和的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太和的习俗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太和县结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风俗多呢,一是要男方有亲友抱新娘进新房,还要给红包抱的人,如果女方爷爷奶奶还在世的话男方要摆桌席到女方给爷爷奶奶吃。要酒席时见双亲是不用说了,但会有红包拿的。还有男方在提亲的时候要有厚礼给女方。但后面女方家会加倍返回来的。还有就是喝喜酒时,女方人没到是不能开饭的。其它习俗就都差不多。
太和的过年风俗故事?
一般来说,“结干亲”的仪式大都是选择在春节期间,因为太和民间对这个日子是有特别说法的,那就是过春节晚辈给长辈亲戚“送大馍”,“送大馍”是具有特定意义,是必送物品,不是什么亲戚都可以随便随意送的。这样,准干儿子干女儿带着“大馍”来了,干爹干娘家要准备好香蜡纸烛,请家中长辈坐在上首,干儿子或干女儿给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分别磕头,喊爷爷奶奶,叫爹叫娘,情真意切的,挺像那么回事。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则要分别给个小红包,也叫“见面礼”。之后,放挂鞭炮,请老少爷门入席喝酒,这门干亲戚就这样结成了。
干儿子干女儿的“待遇”是,每年除夕“起午更”吃年饭,要给干儿子干女儿摆只饭碗、摆双筷子,当然这是礼仪上的,干儿子干女儿并不在干爹娘家“起午更”。还有个“待遇”是在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去世时,干儿子干女儿则要和亲生孙辈子辈们一样,披麻戴孝,行晚辈孝道之礼。
结成了干亲,相互间就是门亲戚,逢年过节,亲戚家就开始走动了,一般是一年有“两大节”必走动,一是春节,一是中秋节。春节是年三十中午到干爹娘家“送大馍”,俗称“到干爹干娘家过年”;中秋节则是在八月十五之前送月饼,一般是在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之间的早上或上午,绝对不能下午或晚上送。这是认干亲的两大规矩,走干亲的日子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长期以来,太和民间关于“结干亲”的流行说法很多,也很现实。比如,一种说法是“干”的比“亲”的亲。也就是说对待干儿子干女儿,比对待亲儿子亲女儿还亲。这种话不可信,表面上亲的不得了,但“干亲嘴上亲”,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上怎么可能呢!还有种说法叫作“干亲礼上亲”,人情往来特别注重礼物,干儿子干女儿送得礼物贵重,则干爹干娘返还给干儿子干女儿的礼物也多,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样长此以往,有的“送礼物”则成为了一种负担了,亲戚间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不仅如此,而一旦“礼尚往来”反差太大、不均等,那么,亲戚反目的有之,亲家变仇家的有之,大打出手的亦有之,就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
阜阳习俗女方第一次去男方家哥哥嫂嫂给见面礼吗?
对于习俗的问题,各地大不相同,方圆不同俗十里改规律,我们这里是阜阳市太和县,我们这儿的习俗是,女方第一次去男方,称为相家,去时男方的哥嫂是一定得给红包的,也叫见面礼。另外还得请一辈的姐妹们过来陪客,吃饭。你们那边有这习俗吗?朋友们。
安徽有什么传统习俗?
抛头狮
“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项习俗,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
玩旱船
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常常可看到玩旱船的习俗。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配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当地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
亳州大班会
亳州的大班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又类似折子戏。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纷纷登场,闹闹攘攘。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汉族民俗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
阜阳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表演由驯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蹿、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颍州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场”“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摆”等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和的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和的习俗有哪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