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的故事?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 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七个习俗?
首先就是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去水边祭祀宴饮,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上巳节在阴历三月三,从宋代开始北方地区便不再有这个节日。但是在云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中还是可以寻到的。而上巳节的游春祭祀活动,也被清明节吸取。
还有就是寒食节。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寒食节讲究禁火、冷食。是流传于北方的一个较早的节日,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踏青、祭扫、蹴鞠等习俗。在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销声匿迹,直到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也融进了寒食节的习俗。
融汇了这两个古老节日的清明节,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祭祖扫墓为中心,并倡导冷食、郊游的一个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感恩先人的重要方式。所以这样的重大节日,是有很多习俗的。接下来安久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中心,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清明节本属“祭祖节”,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节日。而以祭祀场所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最普遍的祭祀方式,清明节扫墓就是墓祭。祠堂祭是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祖先。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祭拜。
踏青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所以人们会在扫墓祭祖之余,一家人在外赏春景,郊游一番。这也是因为清明节期间,正是生机勃勃的大好时光。这也是清明节的自然涵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