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潮汕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潮汕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潮汕民俗春节?
1、潮汕民俗春节
潮汕年俗,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述职”。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
2、到过年的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做粿,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要准备鸡、鸭、鹅、鱼、猪肉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买粿品。
3、到了除夕,自然就要吃团年饭了!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过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要齐聚“守岁”,俗称“熬年”。传统上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燃放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潮汕扫尘语句?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便是我们传统习俗中的:扫尘日。即大扫除,是家家户户搞清洁卫生的日子。" 尘 " 和 " 陈 " 是谐音,故扫尘也有 " 除陈布新 " 涵义。扫尘时,人们习惯备新扫把,打扫墙壁、屋顶的灰尘和蛛蜘网,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齐扫出门外,干干净净,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扫尘和搞清洁,连续好几天,直至二十八,故民间又有 " 年廿八,洗邋遢 " 之说。
潮汕伯爷公由来?
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拜伯公,初一十五,出行生意,大小事情,都要与伯公沟通一番。每个小孩都是自幼就会拜伯公的,那,拜了那么久,你知道伯公究竟是何方神圣吗?
其实,应该叫“伯益公”,尊称感天大帝,俗称伯公、老伯公。在潮州民间的神明信仰中,伯公很普遍。在潮州音中,因“益”与“爷”发音相近,以致不少人把“伯益公”说成是“伯爷公”。有一些人还误认为“伯爷公”就是“土地公”。其实,“伯益公”与“土地公”是不同的神。潮州民间例俗,每年农历三月廿九为伯公生,六月廿六为土地爷生,感天大帝伯益公是专管山泽之神,而福德老爷土地公是专管土地之神。所以,伯公和土地爷公是两位不同的神明。
伯公生
每年农历三月廿九是伯公的神诞日,俗称“伯公生”。这天,潮州民间有祭拜伯公的习俗。关于伯公的由来,相传其原型是四千多年前的伯益。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舜任命他为虞(古时官名),专管山泽中的草木鸟兽,又令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后来,伯益为禹所重用,帮助禹治水立了大功,被选为禹的继承人。禹去世后,禹之子启违反之前的禅让制度,独自继承王位(准确说是部落首领)。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伯益为启所杀。
伯益虽然无法继承王位,但因他曾掌管过山泽,使山泽得以有效的开发,且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故人们十分崇拜他。伯益去世后,人们为使在山野中得以平安无事,便把伯益奉为山神,祈求他弹压野兽,保一方百姓平安。在山村或山里,山民一般会在伐木烧炭的炭窑旁或果林的山舍里,选择一处风景好的大石树下,搬来石头砌一小庙,供奉伯益,每月初一、十五进行祭拜。有的山村或平原村庄也会修建感天大帝庙(俗称“伯益公庙”)。伯益公的塑像端坐在宝座上或骑在虎身上,手执宝剑,象征为民巡山,保护山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潮汕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潮汕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