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传统习俗及背后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传统习俗及背后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民俗的来历和传说?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 [春节习俗]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来历?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2、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
1、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2、金江圣母三姐妹,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十五日,是金江三姊妹的本主节。
3、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的故事。
4、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5、后羿射日,后羿为了拯救人类,张弓搭箭,射掉了天空中多余的九个太阳,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贴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以后的过年人们就都贴春联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传统习俗及背后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传统习俗及背后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