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建舞蹈民俗,福建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跳的舞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7-14 08:00 点击:6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福建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跳的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福建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跳的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福建舞蹈民俗?

  一. 舞 龙

  也称“舞龙灯”、“龙舞”、“龙灯舞”、“龙灯”,民间传统舞蹈及灯彩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汉朝。在古代,“龙”被视为驱灾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征,民间多在喜庆节日舞龙,祈祷龙神的保佑。龙灯的表演形式极为丰富,道具制作技艺精湛,色彩艳丽,因地区不同而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点蜡烛者称“龙灯”,不点者称“布龙”。大致有滚龙、小型龙灯、观赏龙灯和舞台龙灯等几大类。

  二. 狮子舞

  这是流行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唐代,经过一千多年流传和发展,已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舞蹈形式。在形象上可分为大狮(两个人扮演的大狮子);小狮(一个人扮演的小狮子);其他尚有手摇狮、火狮、板凳狮等。在动作上可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类。文狮有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有跳跃、滚翻、高举、腾转等动作。表演时有一至二人扮武士(也有扮大头和尚、猴子等形象),持彩球逗引狮子作滚绣球、跳大圈等。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根据各地的习惯,也有各自常用的曲牌。鼓楼区东街街道的狮子舞在辖区内颇有名气,也有一定的特色。春节、元宵、“五一”、国庆等。逢年过节,该街道的狮子舞都会出来表演一番,深受群众的喜爱。

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

福建三明有以下特色春节习俗:

一、大田板凳龙

大田县板凳龙(又称板灯龙)于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大田板凳龙——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草洋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三、梅列碧溪板凳龙

前面一排灯笼引路,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到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

四、尤溪梅仙迎板凳龙

三明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同,称为板凳龙,是纯手工制作的。它是在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木板上,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纸,制成灶头状的龙身,绘上七彩的云纹,在里头点上蜡烛。

五、松阳迎火把

松阳村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迎烛桥”。烛桥有的一户一板,也有几户合一板的,其制法大体相同:分别在长约2.5米的厚木板两端钻孔为叉板,板上插好香烛,另制木抬杠(中间钻一圆孔)和木叉轴,表演时将桥板两两相连,便成烛桥,抬杠须固定于桥板各衔接处。

福建跳火堆有什么特点?

福建跳火堆也叫跳火群,特点是除夕过年在自家院子跳!

除夕当夜人们会“跳火群”,“跳火群”是我国福建地区闽南的特色过年习俗,年味十足。人们一般在家中敬拜完神明后,在自家院子通过用春草迅速点火,待番薯藤烧起大火后,准备就绪,当火升到最旺时,家中男丁在庭院点火处等候,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跳几轮都是可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建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跳的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建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跳的舞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