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灯城步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马灯城步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跳马灯风俗习惯?
跳马灯是一种地方民俗娱乐活动。据说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治,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结婚要提马灯?
早年,马灯是供接亲的队伍走夜路时照明用,但久而久之,就慢慢赋有了喜庆、吉祥、幸福、红火的特殊寓意。
男方家在迎亲的头晚,须准备好两盏马灯(取其匹配成双的含义),用象征喜庆、吉祥的红纸,剪成一条条流苏须带,将马灯的金属提手和支架以及油壶部分缠绕裱糊;再剪两个心形纸样,分别贴在马灯底部。整理完毕,就由新郎的父母亲自为马灯注满灯油,即“迎亲油”,表示对将进门的儿媳的疼爱,担心她夜路难行。次日,迎亲的队伍出发,必须将两盏马灯点燃,而后挑着彩礼,前往女方家迎亲。路上,两盏马灯的灯焰大小必须一致,以示男女平等互敬互爱。
结婚提马灯,就是取个好的寓意。结婚时提的马灯也叫长明灯,也可以称作为长命灯,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女性在婚前准备时,需要准备两盏红灯作为嫁妆之一。这是一个传统习俗。有祈福长命的意思。“灯”代表光明与希望,而把灯作为礼物赠予新婚夫妇,代表祝福新人前途光明,事事顺遂。
马灯由来?
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元宵灯节期间民间驱除疫鬼的傩祭活动。其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
“马灯”活动的来源,据传授马灯的灯师说:清代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受伤军士流散隐居乡间后,遭遇“瘟疫”流行,便将“马灯”活动传授给当地百姓,以此来驱逐瘟神。
南陵县的马灯种类繁多,一般用竹蔑扎成马头、马身,外蒙布;“马颈”长约1米用绸子制成,内塞棉花;竹马的前后点灯制成“马灯”。表演时,竹马拴挂于灯手腰间,马颈别在腰上,一手拎马头另一手执刀枪,着近似戏装的绣花马灯服,但要使较长的后裾盖住竹马的尾部。
马灯表演者需17或19人,一般是未婚青年男子.奎湖后罗村一带的马灯表演形式,多以列阵、演武为主。所扮人物为“三国演义”与“杨家将”故事中的英雄,尤以“关公”为主。关公在驱傩中将进入村民家,挥舞青龙刀进行“扫堂”除秽活动。演出中灯手不得开口说话,他们所表演的走马列阵有“八盏灯”、“双破蔑”、“龙虾戏水”、“梅花五瓣”;舞蹈形态有“四马亲嘴”、“八马亲嘴”、“十六马亲嘴”、“乌龙盘锦”等。表演时,在锣鼓的配合下,只见场上灯手们飞马扬鞭,沙尘起处,刀枪撞击,锦旗飞扬。虽只是民间乡场的社戏,但也煞是好看、壮观 .
表演中最为精彩的,要算是充分表现枪棍技艺与武术功底的赵子龙“跑单马”,和上场人多,并有故事情节的“五马破曹”。
在马灯表演中,还有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穿插伴舞,称“八家云”。他们在开场锣鼓后,手拿为天兵天将造势的“云朵” 在场上的走阵中先后组成“人口平安”、“天下太平”等字形,别有意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灯城步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灯城步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