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雷州习俗拾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雷州习俗拾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捡脸是什么意思?
“捡脸”原为古时一种隆重而体面的美容方式,及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必做的一种习俗,在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在珠三角和雷州半岛地区特别流行。 是一种在民间已流传上千年的原生态美容术。
湛江麻章结婚习俗?
一、订婚习俗
1、 睇屋舍
当今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基本上已不存在, 自由恋爱已成主流,但介绍提亲仍占很大比重。婚姻是大事,女方和家人都想知道方的住宅、家景、生活状况,需到男方家中了解情况,湛江便有个“睇屋舍”或“睇门第”的习俗。过去,是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察看,男方设晏款待,赠送来人红包。现时,女方可堂堂正正到男家,一者了解情况,二者男方也想让家长地目,仍含有“睇屋舍”的遗风。
2、 择日子送聘礼
择日子也叫择时辰,即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一般也是请算命先生择日,通过看“通书”(日历)而定日期,目的都是祈求讨个吉祥日子。送聘礼,是男方送聘礼到女家,俗叫“过礼”。过去,湛江人送聘礼也有一定程序,需用红纸写“通名帖”和“礼目帖”各一份,前者正面写“富金”两字,背面写“姻弟xxx顿首拜”;后者开具礼品目录和礼金数目。一般聘礼少不了对鸡(雌、雄鸡)、猪腿、槟榔、礼饼,数目均为双数,意好事成双,由姻弟送往,故湛江有将为人做好事称作“当大叔”的俗语。女方受礼后,需“回聘”,又叫“回盘”,也开具“通名帖”和“礼目贴”。一般退送男方来礼若干,增添已备礼物,其中红纸包装的米粉制作“状元糕”不可少,意将来生下子女荣华富贵。
二、结婚习俗
1、 送字
湛江农村的小孩习惯有亚狗、亚牛之类小名,并代替名字被称呼。当要结婚时,同龄的亲友便相议给他送字,“字”与“名”意义相关,请工艺店刻写在镜屏,送给新郎挂在厅堂,表示已是成人。从此以后,人们不再叫其小名或乳名。送字在湛江的一些乡间尚流行,以徐闻为突出。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雷州的风俗文化介绍如下
1、雷州民歌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中。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迁来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著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鹰雄”
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良垌、安铺、横山等镇。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至民国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1988年、1989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3、雷州石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雷州习俗拾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雷州习俗拾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