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铁棍穿过脸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铁棍穿过脸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运城社火习俗?
运城民间社火 运城的风情丰富多彩,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当地人民常以此来庆祝节日。目前流行较为普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种类有:锣鼓:多用于喜庆、迎神、赛社、丧葬等。乐器配置以鼓、锣、钗、钹为主,辅以小钗、云锣、爆鼓(一种手持小鼓)等。敲打套数及演奏风格因地而异。
高跷:俗称“踩拐子”。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质器具(俗称拐子),化妆成各种神话、传说、传统戏曲人物或现代剧人物,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
花鼓:以万荣、闻喜两县的花鼓声誉较高。据传,花鼓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表演时除一人打鼓外,另有一唱曲者,称为“伞头”,还有10多位女郎击云锣伴奏。
龙灯:起源于汉代,亦称“耍龙灯”。
水故事:为闻喜县阜底村独有,源于清初。表演时开启水闸,以水力带动,人物、乌兽一齐动作,十分生动有趣。
背高:流行于芮城县、永济市沿黄河一带村镇,又称“背支”。表演者在身上安装一支架子,一根铁棍高过头顶,再在铁棍顶端装上脚踏和一圆形铁圈。表演时将3-5岁幼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卡在铁圈里,使之成为固定的造型。一般是一出戏剧人物为一组,在锣鼓伴奏声中,背者跑前跑后,穿插往来,进行表演。亦有背两名幼儿组成一出戏的。
背冰:为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独有。表演时由一人肩扛丈余长的檩条在前引导,名日“旗杆”。表演人数不限,均不畏严寒,赤脚裸背只穿短裤,身背巨大冰决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
冰山:盛行于河津市城北村。源于隋末唐初,系城北村一工匠所创。冰山的制作颇费工时,必于春节前先做成所设计的大型木质山形,骨架用麻布包扎,倒置后往上泼洒城南莲花池的浓碱水,山架四周各放一台大风车,20多人昼夜轮番扇动,让气温降至零下四五十度,使泼上去的碱水当即层层结冰,成型后再倒置过来进行整形,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成品形似山,质如玉,用大车拉载(今多用汽车)供人观赏。
太谷彩灯习俗的由来?
元宵节是春节后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人们编成动听的民间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
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清代康熙年间,有纸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清道光年间,引进宫灯。这些宫灯,大都以紫檀木、核桃木做成,凡是这种木制的精品,立架都雕有龙头,口内含有宝珠,或八角、或六角,环饰流苏,刻工考究,形状大方而高雅。在这灯的横面上,有书法,有绘画,色彩缤纷,颇为诱人。
在花灯节之夜,还可看到悬于街头的植物灯、禽兽灯、商标灯、字谜灯种种,吸引人们来观赏。
太谷的灯,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太谷城内,沿街铺面,大院小户,寺观茅庵,无不张灯结彩,绚丽悦目,天上人间,灯月交辉。观灯人如河流,似海潮,摩肩接踵,通宵达旦。有些猜灯谜活动,耗时更长。时至夜深,仍有民乐奏起,把灯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样的灯节,在山西自然不独太谷县城有,在全省各县,大抵都要观灯度过灯节的。在一些较大的村镇,也有挂灯此举,这才有了“观灯”之说。在山西的其它县城和省城,也有山灯会、提灯会、赛灯会的做法,各地也都有他们的高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铁棍穿过脸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铁棍穿过脸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