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习俗有哪些放风筝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7-16 19:49 点击:6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明习俗有哪些放风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明习俗有哪些放风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扫墓祭祀才是清明节的核心,这也是清明节直到现在都还被大家所认可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家”这一概念,毕竟我们的家国观念比较重,对于死去的人也很看重,在清明节这一天为祖坟除去杂草、增添新土,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思念。

2、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3、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寓意放走一切不顺不平之事。

5、荡秋千。其实秋千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叫秋千,而叫千秋,但是后来改名叫做秋千,这是古代清明节最盛行的活动之一,一直流传至今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6、拔河。拔河活动其实最早并不是在民间盛行的活动,在古代这是军中的一种比赛,用这来锻炼军人的素质,可是等到唐代,唐玄宗看着这活动挺有趣的,于是在清明开始举办大型的拔河比赛,从此,拔河活动也开始在民间流行,尤其是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拔河活动。

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

1、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2、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红楼梦》中就有: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烦恼、苦闷、忧患与病痛。

3、风筝的来历是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明习俗有哪些放风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明习俗有哪些放风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