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4节气的由来和端午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24节气的由来和端午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节气的知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的,而农历五月初五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后的第五个“节气”。
春、夏、秋、冬四季各六节气,共二十四节气。分别是:
1. 立春:大约在2月3日或4日。
2. 雨水:大约在2月18日或19日。
3. 惊蛰:大约在3月4日或5日。
4. 春分:大约在3月20日或21日。
5. 清明:大约在4月4日或5日。
6. 谷雨:大约在4月19日或20日。
7. 立夏:大约在5月5日或6日。
8. 小满:大约在5月20日或21日。
9. 芒种:大约在6月5日或6日。
10. 夏至:大约在6月21日或22日。
11. 小暑:大约在7月6日或7日。
12. 大暑:大约在7月22日或23日。
13. 立秋:大约在8月7日或8日。
14. 处暑:大约在8月22日或23日。
15. 白露:大约在9月7日或8日。
16. 秋分:大约在9月22日或23日。
17. 寒露:大约在10月8日或9日。
18. 霜降:大约在10月23日或24日。
19. 立冬:大约在11月7日或8日。
20. 小雪:大约在11月22日或23日。
21. 大雪:大约在12月6日或7日。
22. 冬至:大约在12月21日或22日。
23. 小寒:大约在1月5日或6日。
24. 大寒:大约在1月20日或21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后的第五个节气就是端午节,因此,端午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急!谁知道关于端午节和寒食节的来历及一些习俗?
端午节和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如下: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在战国末期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寒食节: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其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民间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4节气的由来和端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4节气的由来和端午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