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避五毒是避哪五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端午节的习俗避五毒是避哪五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前后五毒指的是?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句话并不陌生。在端午节前后,江浙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比较湿热,很容易滋生各种小虫子,
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端午之后天气转热,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毒经常出来活动,人们在睡觉或者活动时,很容易被五毒咬伤。
人类的五毒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合称五毒。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
五毒为什么躲端午?
自战国起,古代北方人民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更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意思是在端午这天出生的婴儿,不能抚养成人,否则会有祸害父母的行为,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此的解释是:
“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意思是说,一年从正月开始,到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月份,在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阳气过盛,会克父母,成为祸患。
因此,端午节这天,有很多避讳,比如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在这天被父母接回娘家,以躲端午之恶,在清朝光绪年间的《滦州志》中,都还有躲端午习俗的记载: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可见端午日在中国古代北方,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得安宁的日子,可为什么原本一个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会被视为恶呢?这得从祛病驱邪说起,而驱邪的本源,则是五毒。
五毒躲端午的原因是因为端午节驱五毒,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五毒指的是蝎子、蛇、壁虎、蜈蚣和蟾蜍。民间认为,端午节正是这五毒活跃的时候,所以要提防它们出现。为了预防五毒之害,人们会用各种方法以驱除这些毒物。例如,在屋中贴五毒图,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此外,人们还会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图案,以驱除五毒。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祭祖
++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的习俗避五毒是避哪五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避五毒是避哪五毒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