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潮汕民俗文化表演时间〈潮汕习俗跳舞〉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7-21 11:49 点击:330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潮汕习俗跳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潮汕习俗跳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潮汕民俗文化表演时间?

民俗文化表演是每年的正月和二月的时候举行。

顺便纠正一下,英歌舞不是潮州的,是发源于潮阳

一般英歌舞的表演活动时间,是为潮汕地区乡村神明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这段潮汕举行民俗活动的时期。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中国香港;泰国。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潮汕的英歌舞是怎么由来的?

在潮汕地区,有这么一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广场舞蹈,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广场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潮汕英歌舞的历史影响?

潮汕英歌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英歌舞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传统民族舞蹈,受到了当地政府保护并列为潮汕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传承英歌舞和发展英歌舞,当地文化部开展潮汕英歌舞文化节,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推广。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

潮阳英歌舞属广场民间舞蹈。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潮阳英歌舞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之花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醇厚的泥土风味,扬名海内外。

展开全部

“英歌舞”由来的三种说法: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扩展资料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广泛流行、也是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一种广场舞蹈,极具阳刚之美,表现风格质朴、刚健,从节奏的张力中带给人们的审美满足,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是潮汕民间舞之王。每逢重大节庆,如没有英歌舞的参与来营造气氛,那是不可想象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潮汕习俗跳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潮汕习俗跳舞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