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彝族年后有什么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彝族年后有什么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彝族有哪些节日,节日干些什么,有哪些习俗干些什么?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下面来说一说我们彝族兄弟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3、跳公节→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
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
4、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彝族人过完彝族年还要过春节吗?
彝族是过春节的。不过彝族过的春节不是我们汉族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彝族有自己的春节叫作彝族年,彝族的春节是农历十月开始,而我们汉族的春节是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的。
彝族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1.
“支依博”)。即喝转转酒。场面状观热闹,小伙子们穿着节日盛装,一般数十人一组,从整个寨子挨家挨户“支依博”,到各家各户恭贺新禧,都要问“乌几乌勒波波”(意为猪胆、胰好不好)、杀了几头猪,再看猪膘。膘肥意味着主人勤劳富裕。主人家端上好酒敬大家,端上坨坨肉让大家吃。同时“支依博”队伍们为主人家唱贺年新歌,年青人跳舞、摔跤、跳锅庄、唱山歌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起快乐到通宵达旦。
2.
制作特色菜。妇女们在家绞肉,备调料,制作香肠、灌血肠、做血馍,煮坨坨肉等民俗特色肉制品,接待来拜年的亲朋好友,总之忙忙碌碌,不可开交。
3.
娃娃耍猪脚。这天寨子里的娃娃们挎上煮熟的大猪脚(用绳两头拴起),集中在一起到山上耍坝子,大人们陪着他们燃起篝火,带领他们将猪蹄不分你我抛进火中烤热后你一坨,我一块的掏出来吃。
4.
娃娃耍“依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彝族年后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彝族年后有什么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