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时期习俗变化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国时期习俗变化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生活方面的习风易俗?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改纪年、废跪叩、禁缠足
首先是改纪元、纪年,使用公历。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使用公历,废除了传统的皇帝纪年的方式,是受到所谓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希望以此去除封建帝制的残余以及与国际接轨。但是临时政府改纪元不彻底,废除了皇帝纪元,却采用了民国纪元。比如1912年,称为民国元年,还是需要换算公元。
二是禁止在政府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行跪拜之礼。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希望以此破除封建专制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制约,推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来维护新生的共和国。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临时政府同时宣布,用鞠躬致意和握手的方式来替代跪拜,所以握手通行是这时候开始的。废除跪拜礼的规定在当时是耳目一新的。
三是禁止缠足。南京临时政府明确宣布废除缠足后,尤其在城市得到广泛的呼应。毕竟,长期以来,母亲下狠心为女儿缠足也是没办法,她们担心女儿嫁不出去,其实在内心深处,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只是政府不出面,这种风俗很难有改变。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废除缠足有着革命性的贡献。
春节是从民国开始变成隆重的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的时间上,在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今天我们过的春节,主要是农历新年。据说孙中山在民国时期,想把我们现今过的阳历年,也就是元旦,改为春节。但当时,由于消息传播的范围较为有限,所以没能施行下去。
后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要改用阳历时间,同时为了区分农历和阳历两个节日,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阳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典妻起源于什么时期?
典妻制度是人类买卖婚姻的一种,它和娼妓制度一样,都是正式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汉书·主父偃传》记载:“男子疾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由于战争频繁,大量民众无法自活,《汉书·贾捐之传》记载:“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卖妻是以妻子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尽管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典妻婚,但它为后来的典妻现象作了准备。
典妻虽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婚情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下聘、迎娶等环节。一般典妻均经过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主要写明出典妻的时间、租价及备往事宜。典期一般为3至5年,典租价以妇女的年龄大小、典租时间的长短而定。对承典的人说来,对自己所要典的女人都会提出条件的,比如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的丈夫同居,更不能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哪怕看一眼也不允许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到契约中去。
契约对于那些被出典的妇女来说无疑等于卖身契,契约一旦成立,被出典的妻子就得供人玩弄,为人生儿育女,最后还得与自己所生之子女骨肉分离。
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典妻的盛行,直到民国才开始转衰。新中国成立后,典妻的现象才彻底消失。
典妻现象的存在,如同中国婚姻制度的一个毒疾,让那些封建士人无法回避,又羞于启齿。到了清代,中国的典妻现象达到了“全盛”,这个词也就不断地出现在士人的著作、史家的记载里。典妻现象遍及全国各地,名称各不相同,“浙江宁、绍、台各属,常有典妻之风”。在北方,典妻现象曾在辽宁、甘肃一些地方传播,辽宁称为“搭伙”,甘肃叫做 “僦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时期习俗变化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时期习俗变化原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