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重大改变?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 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 (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
1、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洋务运动时期)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生活方面的习风易俗?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改纪年、废跪叩、禁缠足
首先是改纪元、纪年,使用公历。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使用公历,废除了传统的皇帝纪年的方式,是受到所谓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希望以此去除封建帝制的残余以及与国际接轨。但是临时政府改纪元不彻底,废除了皇帝纪元,却采用了民国纪元。比如1912年,称为民国元年,还是需要换算公元。
二是禁止在政府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行跪拜之礼。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希望以此破除封建专制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制约,推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来维护新生的共和国。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临时政府同时宣布,用鞠躬致意和握手的方式来替代跪拜,所以握手通行是这时候开始的。废除跪拜礼的规定在当时是耳目一新的。
三是禁止缠足。南京临时政府明确宣布废除缠足后,尤其在城市得到广泛的呼应。毕竟,长期以来,母亲下狠心为女儿缠足也是没办法,她们担心女儿嫁不出去,其实在内心深处,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只是政府不出面,这种风俗很难有改变。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废除缠足有着革命性的贡献。
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
①文化生活: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有线电报等通讯工具传入中国;西方发明的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上海等城市创办了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②社会习俗: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社会出现了文明进步的新气象。 意义:促进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也就是近代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