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国时期的封建习俗〈民国废除了哪些习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8-17 12:28 点击:177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废除了哪些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国废除了哪些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期的封建习俗?

1、男子剪辫。民国时期汉族社会生活风俗革故鼎新最直接、最迅速的外在反映,便是服饰式样的更新。而这种更新的主要标志就是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男服易式和女服趋新。进入到民 国,原由满族统治者强加于汉族社会的男子剃发留辫风俗,随着清朝统治的灭亡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也就难以持续下去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为,衣冠发式是 “民族之徽识”,“常与民族精神相维系,望之而民族观念油然而生”。 

2、男服易式。发式与衣冠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民初剪辫活动的展开,社会上又出现了“易服热”。清朝的官、民服饰,因为体现着封建礼法的等级观念,所以与辫子一样为民众厌恶;而满服的“孔雀 翎,马蹄袖,衣冠巾,直禽兽”更是早已遭到汉人的鄙弃。革命后,那些象征着封建特权及民族压迫的衣冠饰物,多被弃如敝屣,剪辫易服,使以往服装上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

3、妇女放足。如果说人们的社会政治心理的变迁与民国后人们逐步除去留辫的恶习有关的话,那么,民国后妇女逐渐摆脱缠足等恶习,则更多的是与人们的社会道德心理及现代 生活观念(包括审美意识)的变迁有关。民国政府成立后,几次三番下令禁止缠足,认为“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己姓”。

4、女服趋时。至于民国时期的女式服装,则经历了一个实质西化,表面还以中式为主的过程。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一般仍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与清代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有一些青年妇女受日本女装的影响,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以为唯 此才当得起文明、新潮。其后,女子服装渐呈西化趋势。一改过去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服装造型,将衣服裁制得长度减短,腰身收紧,袖口缩小, 比较注意“曲线美”了。

裹小脚是怎么被废除的?

裹小脚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妃子,为了取得皇帝的喜爱,故意将脚用布缠小,能在金莲上跳舞。妃子因为这样得到了李煜的喜爱。而缠足这一行为也传出宫外,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宋代兴起,明清时期最为普遍。而在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的民国时期,当时的孙中山总理下令废除裹脚。

古代原本对于裹脚没有要求,但是随着裹脚成为社会审美的标准,受到古代男性的喜爱推崇,古代的女性也不得不遵守裹脚这一习俗。这在古代可能是普遍认可的。在王权的时期,男性作为掌权者,女性需要遵从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外从夫。裹脚是女性受压迫的一个表现。

裹小脚往往需要从女性的孩童时期开始。最开始裹脚的时候是最痛的,一般是在早晚时裹脚。女性在裹脚时,常常会因疼痛难忍而哭泣。早晚的哭声似乎是她们无法抵抗心理的外现。而裹脚对于女性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裹脚的女性无法正常地走路。家室较好的女性可以借助婢女的搀扶而走动,即使有婢女的搀扶,她们也不能走得太远。而有些女性会依靠杖棍或者扶墙才能走动。如果没有辅助行动的人或者工具,古代女性是没办法走路的。她们走路往往走一回停一会,要休息之后才能重新走动。

裹小脚这一习惯,兴起于宋代,自民国时期才废除。有很多女性因裹脚导致身体出现残疾,既无法正常运动也无法进行过多的社交活动。女性往往只能被固定在家宅内,与社会断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废除了哪些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废除了哪些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