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的特点〈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8-17 12:32 点击:122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的特点?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维新派社会风俗主张?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在社会风俗上主张: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康有为1898年曾递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1912年到1945年人们的生活变化?

主要变化表现在:

一,物质生活方面。

1.吃西餐,在大城市成为文明和时尚。

2,穿,各种式样的洋装穿在身。

3,住房,在当时大城市,西式洋楼已经成为我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洋楼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时尚。

4,交通和通讯工具。由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像火车,轮船,汽车,电报电话这些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方式,逐渐实现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社会习俗方面。平等,人权等观念逐渐被国人接受,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成为城市青年男女的新思想。男人剪辫子,女人裹小脚,封建时代的大人,老爷,旧习俗,陋习逐渐被革除。

总之,民国时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步入了近代化的进程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