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改变〈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8-17 12:40 点击:107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改变?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辛亥革命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的变化:概况:①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③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和放足,传统的婚姻习俗,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

民国时期的风俗,大户人家的生活,忌讳,等等?

旧时盛行多胎生育,以为“子孙满堂才是福”。喜男厌女,县有溺死女婴者。妇女怀孕到做产,外婆家要送小孩衣服等谓“催生”。产房称“红房”。弥月时设祭享神祀祖先,向邻居分长面或红蛋,办“满月酒”,宴请亲友。邻居、亲友送满月礼或贺以饰物、彩线。满月日小儿剃头,所以也称“剃头酒”。

一周岁时,外婆家更以衣饰鞋袜相赠,亲友间也有赠送饰物、银钱的。届时罗列百物,让孩子自取,以卜将来成就,名曰“拿周”。年长上学,外婆家又备衣物、书包、食品相送。若男孩就送“状元糕”以讨彩头。

二产以后逐渐差减,若生女又差之。

明末清初文化生活中变化?

           一、照相与电影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服是西方人的传统服装。由于设计科学,穿着方便,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接受,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服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十分盛行了。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由于孙中山的创制和带头穿着而得名。它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的完美结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革命的象征,其阶级性与西服完全相反。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是由当时的人们吸取了西洋服装的特点,对满族女子的旗袍加以改良而成。后又经改革发展成为流行至今的旗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服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