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诗《社日》急〈社日节的习俗和古诗〉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8-17 14:09 点击:134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社日节的习俗和古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社日节的习俗和古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诗《社日》急?

王驾《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社日谢逸古诗意思?

太雨中柳树叶子低垂,微风吹拂,水面泛起细细波纹。清净欢欣只是煮茶品茗,最美的味道只是煮芹为羹。饮酒没有遇上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回家没有任何东西带给妻子。水畔高地正是农事繁忙时刻,农夫们抬脚下田正准备开始农耕。

  社日为古时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商周自有之,汉以后分为春社和秋社,宋以后定为立春和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日既是一场襄灾祈福的仪式,也是一种集体的欢宴。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种种娱乐,不一而足,场面热闹欢快。结合诗歌首句即可知,此为春社。诗歌以“社日”为题,既交代了写作的背景与时间又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首联以写景开篇,诗人用清新自然的笔墨轻描淡写,点染出一痕春色。“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也有做细细纹)。”微雨中,柳叶低垂;清风拂过,清溪被撩起细细的波痕,一纹纹、一圈圈荡开来去。诗人巧用叠词,“垂垂”两字不仅写出柳叶的繁密,更表现出片片柳叶似处子螓首低垂,恬静而婀娜。既而用“澹澹”一次写水痕波纹,更显春水荡漾,绵流不歇。两处叠词连用,使得诗句节奏分外明快。雨染柳叶,风戏波痕,一静一动,情景交融,道出春之舒展,道出万物之生气,道出览物之悠然。

  颔联写春社上的活动,煮茶品饮,烹芹为羹。虽无玉盘珍馐,管弦丝竹,但茗香沁人心脾,芹羹天然鲜美。品茶、品羹何尝不是品这春色,品这番清雅闲情。清淡亦有有清淡的滋味,清淡亦可以畅叙悠情。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有句:“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此处“遭”解释为不期而遇。诗中“田父”既指好客的田舍翁又可引为知己。颈联“饮不遭田父,归无遗细君。”中的田父即引用此意。虽然没有热情慷慨的田家翁邀我畅饮,没有知己共享宴酣之乐。但这无碍于诗人把酒言欢,喝个痛快。接着写醉酒而归却无甚带回给妻子,言语中虽透露出贫寒之窘,却愈显安贫乐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日节的习俗和古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社日节的习俗和古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