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兰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东兰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蚂拐节的蚂拐是什么?
蚂拐是指青蛙。
2月24日,广西东兰县长乐镇板登村的壮族群众举行民俗活动,欢庆一年一度的“蚂拐节”。“蚂拐”,是当地壮乡人民对青蛙的俗称。“蚂拐节”期间,人们按照习俗,准备供品,举行系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蚂拐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特色民俗旅游的名片。
广西蚂拐节介绍?
壮族蚂虫另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蚂虫另是壮族对青蛙的俗称。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红水河流域,东兰县是“蚂虫另节”流传的核心区域。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的村民都会穿上民族服装欢度“蚂虫另节”,通过祭拜青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2006年5月20日,壮族蚂虫另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15[2][3]。
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
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
广西东兰蚂拐节的传说?
广西东兰蚂拐节是当地的一项传统节日,它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东兰县有个叫做马三爷的人。他平时勤劳善良,为人诚实,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和喜爱。但是有一天,他遭到了不幸的事情,被一条毒蛇咬伤了右腿。
这个伤口非常严重,马三爷需要长时间卧床养伤。他在病中十分苦闷,感到无法忍受。他决定用自己的歌声来发泄内心的悲痛和恐惧,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歌声竟然让蚂蚱跳舞了起来!而且,他的双眼也因此重新获得了光明,伤口也逐渐愈合了。
从那以后,每到夏季,马三爷就会在田间地头唱起歌来,引来成群的蚂蚱跳舞。村民们看到这一幕,都认为这是神功,纷纷向他请教,希望能够传授给他们这项神奇的技能。于是,东兰蚂拐节便由此诞生了。
现在,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东兰县的村民们都会举行蚂拐节庆祝活动,纪念马三爷和他的传奇故事。在庆祝活动中,人们穿着传统服装跳舞,唱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着这个美妙的节日带给他们的欢乐和幸福。
是说,约200年前,一位名叫李靖的义士与拐骗子作斗争,后者借助走路时用拐棍扭曲自己的身体来骗取怜悯。
李靖因此被侮辱,但他并未放弃维护正义。
后来,一年的蚂蚁冬眠期结束时,这个地区的蚂蚁都会集中进入一个山洞,与此同时,李靖在山洞内设下了陷阱将拐骗子抓住。
此后,当地百姓开始意识到这个洞穴的特殊意义,便将其定为东兰洞,并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六举行蚂拐节为其纪念。
结论是这是一种关于一个勇敢的义士和一个无耻的拐骗子斗争的传说。
这个传说象征着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出中国人传统中对于尊重勇气和痛恨骗术的价值观念。
三月三打铜鼓的由来?
壮族三月三习俗: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兰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兰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