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广西巴马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广西巴马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想知道广西巴马节日有什么样的风俗?尽量丰富点?
广西巴马县不仅是全世界有名的“长寿之乡”,而且这里的婚礼却是别具一格;所略乡一带的瑶族(土瑶)婚礼奇风异俗,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有别于俗话说的“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这里的“女婚男嫁”特点,大体上有这么几个阶段。当男女青年都长到18岁后,就开始讲究修饰,乔装打扮一新,女青年似花蕊朵朵,男青年个个英俊潇洒。通过赶街、走亲访友、耍老表、节假日唱山歌,打陀螺,抛毽子等方式,进行谈情说爱,互相了解,这是认识阶段。
广西巴马三月三的民俗文化?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广西河池巴马结婚风俗?
巴马婚俗特点是“女婚男嫁”。巴马县所略乡一带的瑶族却与众不同,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
女方请男方派老人带上几斤酒,糖,一些烟饼等礼品来订亲,要求上门,将婚事公布于众,从这以后,女方就负责筹备一切嫁妆、床上用品、家具等。待东西备齐,女方就择日接男方过门。男方出嫁即将离开家时,先由唢呐手吹上一轮告别父母的唢呐,然后对空鸣枪(粉枪)三响,放鞭炮,再跪拜祖宗和父母,与亲人一一告别,在12-13人送亲陪同下高高兴兴出门。当送亲行至离女方家二三公里时,又对空鸣枪三响,女方家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三响,示意对方,一切准备就绪,可以进门。
广西巴马县不仅是全世界有名的“长寿之乡”,而且这里的婚礼却是别具一格;所略乡一带的瑶族(土瑶)婚礼奇风异俗,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有别于俗话说的“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这里的“女婚男嫁”特点,大体上有这么几个阶段。当男女青年都长到18岁后,就开始讲究修饰,乔装打扮一新,女青年似花蕊朵朵,男青年个个英俊潇洒。通过赶街、走亲访友、耍老表、节假日唱山歌,打陀螺,抛毽子等方式,进行谈情说爱,互相了解,这是认识阶段。
谁知道广西巴马,他们的长寿老人和我们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
巴马人有良好的性格、心态.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思想单纯,忠厚传家,与世无争,老人对生活没有苛求,没有嫉恨,知足常乐,上山劳动,爱唱山歌,或作呼啸,怡然自乐。
他们人际关系良好,邻里互相关照,人人敬老,儿孙尽孝。巴马人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规律:巴马人生活安静,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坚持劳动和家务。
他们比较讲究卫生,注意自我保健,很少吃药。
爱穿宽畅、保暖、透气的土棉布。
少数人吸烟(自种生烟)、较多人饮酒(自制低度玉米酒)。
他们的居住环境:多在山区、河浜、林区,植物丰富(2000种以上),日照丰富,气温宜人。日照年平均1530小时,平均气温摄氏18——20度。四季常青,空气新鲜(负氧离子高达3万/立方厘米),无污染,居住分散、安静、无噪音。
住房多木瓦(或草篱)泥墙三层,人住二层,干燥、通风、凉爽。保存粮食不易霉变。
他们饮水:全用山泉水或地下水。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具有高锰、富锌、低铜、低镉的特点。
山区农作物多用农家肥,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使土壤、水源、食物链少受污染。
饮食特点:低热量、低动物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纤维。
饮食清淡、粗糙,以自然素食为主,主粮玉米,每日三餐玉米粥,同时搭配豆类、薯类;常吃蔬菜、野菜,老人爱吃苦麻菜、藤藤菜和竹笋。
肉食每月1——5餐;常吃植物油,搭配少量猪油。
老人爱吃火麻油和茶树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食盐很淡。
火麻仁含有丰富的植酸,有利于防止冠心病。杂粮、豆类和新鲜蔬菜对降低血脂和防癌都有好处。老人爱吃当地芭蕉、香蕉、柚、桃等水果,有丰富的维生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西巴马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西巴马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