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关于惊蛰的习俗及来历〉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8-20 17:46 点击:164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惊蛰的习俗及来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惊蛰的习俗及来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

惊蛰在历史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启蛰”,同时惊蛰真实的一种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的风俗

1、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

1.惊蛰,是每年春季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取自《诗经·小雅·商颂》一诗:“日有所晷,则我国有雨,惊蛰既至,百草皆青。” 惊蛰正式出现在《礼记·曲礼上》,标志着春季的真正到来。

2.传说惊蛰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流行的一个神话故事是:有一只名叫“蛰”的虫子,在春天睡眠过久,被温暖的春风惊醒,从而得到“惊蛰”的名字。

3.另外一个说法,是因为这一天,农民们要进行田间的农事,比如播种、施肥、除草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所以叫“惊蛰”。 不管怎么样,惊蛰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它象征着春天真正来临的到来,也代表着新的一年将要开始了。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抖柄指甲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1、惊蛰的由来是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这个时节会响起春雷,在土里冬眠的昆虫会被惊醒,开始活动,所以被称为启蛰,后来为了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字,被改为了惊蛰。

2、惊蛰的故事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嘉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浪百川走西口,正是惊垫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惊蛰的习俗及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惊蛰的习俗及来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