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惊蛰的习俗驱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惊蛰的习俗驱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1、除虫风俗是什么意思?
- 2、惊蛰的讲究?
- 3、惊蛰一到?
除虫风俗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字面意思比较有趣的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然后打雷惊醒蛰居动物,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那么有客家民间惊蛰节气习俗,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如湖北土家族民间有射虫日,于惊蛰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的仪式。又如如浙江宁波惊蛰扫虫节,农家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巫术仪式,将一切害虫的扫除。
在民俗中,扫帚什么都能扫,如扫除妖魔鬼怪、扫魂、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民间旧时送葬,棺材后头挂把扫帚,用来扫魂,以免死者把魂留下。如遇上虫害,江浙一带就家家户户纷纷将扫把插到田头地间,以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与客家炒虫类似的传统。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故俗语称炒虫炒豸,煞(煮)虫煞豸。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因此客家先民主张早期灭虫。惊蛰日,汀州客家还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饺吃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惊蛰的讲究?
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惊蛰日到来,也意味着太阳已经到达黄经345度。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在惊蛰时期,人们会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以及各种霉味。或者拿石灰洒在门槛外,以此来杜绝虫子的骚扰。
1 按照传统文化,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阳气开始升华的标志。
2 在惊蛰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重饮食,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汤、糯米饭等。
此外,在惊蛰这一天还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3 惊蛰也是一个节气,代表着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人们在这个节气中也会有一些庆祝活动。
例如,在一些地方会举办惊蛰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好兆头。
关于惊蛰节气的讲究和风俗有:
1、吃梨。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
2、祭雷神。广东、海南、闽南一带,有祭祀雷神习俗,目的是唤醒大地万物,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惊蛰过后气温会回升,会出现打雷的现象。在南方就要开始农忙了,讲究应该没什么讲究。就是古时候有的地方会在惊蛰时期吃梨。另外惊蛰过后气温会回升,要注意养生,切勿感冒哦!
惊蛰一到?
惊蛰有哪些习俗
惊蛰节的主要习俗有祭白虎、驱虫、炒虫、打小人、吃梨等。
祭白虎主要在广东一带。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一方面它凶猛无比,能够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放在神坛前。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
打小人源于驱虫。春雷惊醒了害虫,每到这一天,农户就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同时还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里的每个角落,希望能够驱走蛇、虫、蚊、鼠等。人们认为小人就好像害虫,惊蛰后也开始出来活动。到庙里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恶鬼等统统赶走,一年中都会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
金豆开花。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厉害,还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惊蛰的习俗驱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惊蛰的习俗驱虫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