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惊蛰节气的习俗与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惊蛰节气的习俗与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1、惊蛰的由来传说简短?
- 2、惊蛰的来历?
- 3、惊蛰的讲究?
惊蛰的由来传说简短?
惊蛰,是每年春季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取自《诗经·小雅·商颂》一诗:“日有所晷,则我国有雨,惊蛰既至,百草皆青。” 惊蛰正式出现在《礼记·曲礼上》,标志着春季的真正到来。
传说惊蛰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流行的一个神话故事是:有一只名叫“蛰”的虫子,在春天睡眠过久,被温暖的春风惊醒,从而得到“惊蛰”的名字。
另外一个说法,是因为这一天,农民们要进行田间的农事,比如播种、施肥、除草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所以叫“惊蛰”。 不管怎么样,惊蛰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它象征着春天真正来临的到来,也代表着新的一年将要开始了。
1 据传,惊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开始,天气渐暖,蛰伏的虫类开始苏醒。
2 传说在古代,人们认为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而这个时期正是蛇类苏醒的时候,因此称之为“惊蛰”。
3 同时,惊蛰也代表着阳气渐长、寒气渐退,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在这个时节,会响春雷,在土里冬眠的昆虫会惊醒开始活动,故称启蛰。后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姓名,改为惊蛰。
惊蛰的来历?
在我国的农历日历上有二十四节气,在二十节气里有一个叫“惊蛰”的节气,这是一年开始的第三个节气,了解惊蛰节气的由来,先要从字义上来理解,“蛰”就是蛰伏(藏)的意思,冬天的时候小虫子在土地里或者保暖隐蔽的地方藏着,就和冬眠一样,到了春季,大约进入三月份,它们就会逐渐苏醒,从土地里钻出来了,这样就有了惊蛰节气。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意味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到了这个节气就代表天气回暖,有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之说。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来到外面。惊蛰一过,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这时桃花红、李花白,鸟儿呜叫,很多农耕地区将要进入了春耕。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使我们的大自然充满生机勃勃的节点。
惊蛰是二月份的开始,春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这个习俗主要是避免对人有侵害的方面)。
惊蛰的讲究?
1 按照传统文化,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阳气开始升华的标志。
2 在惊蛰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重饮食,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汤、糯米饭等。
此外,在惊蛰这一天还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3 惊蛰也是一个节气,代表着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人们在这个节气中也会有一些庆祝活动。
例如,在一些地方会举办惊蛰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好兆头。
关于惊蛰节气的讲究和风俗有:
1、吃梨。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
2、祭雷神。广东、海南、闽南一带,有祭祀雷神习俗,目的是唤醒大地万物,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惊蛰节气的习俗与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惊蛰节气的习俗与由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