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潮汕元宵习俗较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潮汕元宵习俗较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潮汕正月十五的风俗?
吊喜灯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思想在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潮汕中秋节习俗?
潮汕中秋传统风俗
1
折纸塔
中秋在潮汕地区是个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当晚拜月所需的贡品都极为讲究,除了平时++用的“大金“,还多了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做成莲花、菠萝、仙桃等形状的花篮,这当中无不体现了潮汕人的心灵手巧。
2、拜月娘、赏月娘
俗谚“男不圆月,女不祭灶”,因此在潮汕地区拜月的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晚上,城市里的人在自家阳台或天台拜月,农村里的人则是一大伙人集聚在空地上拜月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
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3
吃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佳节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潮人制作月饼,以之祭月,并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八月十五日,“人家儿女,于月下设糕饼果品衣环之物,类月而拜,以请月姑。”清嘉庆《澄海县志》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
4
烧火塔
潮汕的中秋节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是烧塔和燃烟堆。
往往由村中小孩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晒谷场上,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东西砌成塔,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柴片都填在里面,等祭完月娘时,就将塔内的东西引燃。
潮汕人怎样过元宵节?
吊喜灯,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潮汕元宵习俗较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潮汕元宵习俗较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