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七夕节两个习俗,下节的习俗有哪些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9-17 09:29 点击:203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下节的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下节的习俗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夕节两个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七夕节两个习俗,下节的习俗有哪些 - 星座运势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临沂这边 退盘子是什么风俗?

临沂这边的“退盘子”,是一种民间习俗。

退盘子,又叫“烧红子”,主要在山东省的临沂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徐州市一带流行。

退盘子,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份进行。农历的六月初一、六月十五这两天,农村视为“半年节”,如果家中有去年农历六月份以后至当年六月份之前出生的孩子,一般都会举行“退盘子(烧红子)”仪式。

所谓退盘子(烧红子),原来指的是家中有小孩子出天花、种牛痘的,在农历的六月初一或六月十五,举行退盘子(烧红子)仪式,烧纸花、放鞭炮,祈祝孩子平安健康。一般男孩在六月初一进行,女孩在六月十五进行。

退盘子,需要准备的物品有:

红子(红子,是指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挂在门口用来报喜的布条)、两盆纸花、灶神爷爷灶神奶奶画像、五种点心、五个点上红心的馒头、以及鞭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后两句诗写出了哪两种重阳节的什么风俗习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后两句诗写出了重阳节的登高和插茱萸风俗习惯。

登高野游——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又因重阳为秋节,草木凋零,故重阳节的野游活动又被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古人的登高野游可不同于现代登山人穿着冲锋衣直奔峰顶。

古人在登山途中还伴随着赏景饮酒,兴致浓时还会诗兴大发,颇具情趣,尽显雅致。

插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而后历代盛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宋时还有人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的样子用来赠送或佩带。到了清代,北京过重阳节时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习俗,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下节的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下节的习俗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