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习俗有哪些讲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节习俗有哪些讲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1一,吃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全家团圆吃粽子。古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后来便演变成时令的节日食品。
2二,赛龙舟。每当到了这一天,特别是南方一带会举行赛龙舟。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起,由此体现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三,拴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由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粗丝线促成的才色绳子,系在脖子上或手腕脚腕。把五色绳戴在身上有去除霉运,带来健康和好运。
4四,++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的。
5五,挂艾草。每到端午节当天就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上艾草,蚊子害怕闻到这种味道,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
6六,放纸鸢。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
7七,佩香囊。香囊内通常填有中草药,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小孩佩戴香囊,也有避邪驱瘟意思。而且香囊小巧可爱,美观,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蛮多的,不过赛龙舟估计是全国通用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莆田的端午节习俗吧,莆田端午节也称之为是五日节。
童谣唱道:
“初一糕,初二粽,
初三螺,初四艾,
初五扒龙船,初六嘴企企……”
端午节,我们莆田方言称之为“五日节”。节时,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洒扫庭除,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今天小编带着大家
一起遨游一下
这“五日节”吧 !
初一糕
“初一糕”即指农历五月初一,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吃上一口糕,这个“糕”,多为枫亭糕,也可以食米糕,寓意节节高。
初二粽
五月初二,包粽子。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包粽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其次则是准备粽子里面的馅料,将馅料置于粽叶中,粽子则完成了。外形也比较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有菱形、多边形、柱形(马脚粽或马腿粽)。
“初三螺”
“初三螺”是指初三这一天家家吃螺,莆仙地处沿海,海产品丰富,吃螺可以医治短脖病,也可明目。
“初四艾”
“初四艾”是指初四早上,各家在门和窗框上插上艾草、菖蒲,寓意辟邪。
初五扒龙船
“初五扒龙船”是指在初五时莆田一些地方会举办龙舟赛。龙舟竞赛已然成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只有水乡才有此项活动。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传说一是借划龙舟追赶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身。后来,竞渡之习不断盛行开来,如今,演变为一种民间水上健身竞技活动。
端午安康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
从“名称”来说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五)节、粽子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女儿节等,还有天医节、草药节、上日等20多种叫法。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按时间起名:如端午、重五、天中(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五月节、地蜡节、五黄节、夏节等。二是按气候、天气、节令起名:如端阳、躲午、正阳、当五汛等。端午接近夏至,太阳毒;南方地区潮湿闷热,多山林地带,容易形成瘴气瘟疫;各种毒虫蚁兽频繁出没;此时又属于南方汛期,容易出现山洪灾害。三是按习俗起名:如龙舟、粽子、浴兰、女儿、菖蒲、艾叶、天医、草药等。此外,还有龙节等称呼,表明端午与龙有关。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不少学者认同。
名称可能并不能完全说明节日的全部来源。现当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认为传统节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都有关系。
从“习俗”来谈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20多种,除了与其名称有关的习俗外,其他习俗多半与时间、气候、节令等有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吃粽子和划龙舟。
吃粽子。这个习俗长时间以来被认为与屈原有关,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的时间,最早记录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在晋代将屈原和粽子及龙舟关联,一则表明在当时屈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他的气节深受时人敬重。吃粽子纪念屈原是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其实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和孝女曹娥之说,只是屈原说的影响最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习俗有哪些讲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习俗有哪些讲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