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楚国人的丧葬习俗,丧葬习俗中独有的特色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09-30 10:09 点击:167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丧葬习俗中独有的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丧葬习俗中独有的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楚国人的丧葬习俗?

楚国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楚国巫术文化和楚国人对鬼神的笃信,如《吕氏春秋》里说的:“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楚国墓坑形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多数都有墓道,并伴有壁龛。同时,伴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铜器、陶器、漆木器等日用器皿多放置在头箱中镇墓兽放在边箱外,兵器和 车马器则放置在边箱内,丝麻制品放于棺内有的就穿在墓主人身上,珠宝金银器放置在头箱和棺内。墓室的建造也是非常讲究,在“事死如生”的要求下,墓室一般都会极力模仿死者生前的居室模样,所以楚国一般贵族墓葬都会用大量木炭填塞,然后用青泥膏夯土,以达到能做到的最大的密封性。 一些有特色的丧俗:

1、棺椁上的红色脚印楚人信巫,丧葬习俗中有逝者后人在棺椁上踩脚印表示对逝者的怀念。

2、镇墓兽镇墓兽是用来驱恶鬼、辟妖邪,保护墓主人不受这些鬼怪打扰,形象是头插鹿角,吐长舌。一般会将其在头棺前放置。

3、尸体上的玉覆面覆面为葬玉。葬玉是指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殓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魂魄复活再生。“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4、陪葬玉佩组玉佩组是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其主体多以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联而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仍盛行饰以华丽的组玉佩,表现其高贵身份。

5、人殉楚国殉人主要是妻妾、亲信嬖宠和家内奴隶。女性殉人在楚国人殉中占较大比例。

6、"毁器"、“折兵”随葬器物、兵器,诸如剑、戈、矛和镞等被有意截断或折弯后而随葬于墓中。其寓意是将实用器明器化,以表明随葬的物品与实用器有别。

葬礼习俗?

习俗都有:

1、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的习俗。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3、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中国古代出葬的礼节?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之中,也表现在两者间的精神联系之中,儒家的++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相反,灵魂不灭的宗教信仰意识在这里完全被这种中国式的++人情所裹挟,它时或作某一礼俗的注脚,时或又成为某一用具的底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人类最初的丧葬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活着的人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这种对“肉体”的保护行动,就是早期的丧葬活动,保护尸体的地方,就是墓葬。

我国的丧葬礼俗至迟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在1933年发掘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经过系统的发掘,出土有完整的头骨三个,以及头骨碎片、下颔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根据研究分析,发现有“男性老人一人(10l号),中年或壮年(108号)和壮年(110号)各一人,5岁幼儿和初生婴儿(或胎儿)各一人”。死者的身体下面铺洒着红色的赤铁矿粉,随葬以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在死者身下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仪之一。

红色象征着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尸体上撒赤铁矿粉,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只是长眠罢了;或者说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够复生;或是希望死去的同伴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丧葬习俗中独有的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丧葬习俗中独有的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