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腊八日应该有什么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腊八日应该有什么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腊八节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古时叫“腊日”,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从广义上来讲,夏历十二月初八之腊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
“腊八”节的形成,是两个方面结合的产物:一是古代的“腊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照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或“猎”。腊(蜡或猎)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夏朝称“嘉平”、殷商称“清祀”、周朝用“大蜡”、汉代才称“腊”。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切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联系。农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较空闲。所以,人们通常在收成之后的年底,组织起来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祈求来年避免厄运,驱除不祥,家人平安、吉祥,这便是“腊祭”也叫“猎祭”。因此,人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就来源于年终祈福,酬谢神鬼。然而,腊祭虽然都在十二月,但是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到南朝梁才确定了腊日的具体时间为十二月八日。据资料记载。古人为了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日所祭的神灵有八位。他们分别是: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啜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从此民间以后称腊日为“腊八”。
腊八的来历和典故?
“腊八节”的风俗由来,传说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
1、腊八节的起源很早,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礼,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熬上一锅体现农业大丰收的“腊八粥”。一则是为了祭奠神灵!二则是为了供全家大小人等,聚餐一顿,庆祝丰收,预祝来年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日吃腊八粥的风俗。
2、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成为习俗。以后由佛教徒念经吃粥,传到民间,广大人民也以佛教吃粥而吃“腊八粥”了。
3、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成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的传说和习俗?
传说之一: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腊八日应该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腊八日应该有什么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