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节习俗之春联的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春节习俗之春联的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对联的由来及寓意?
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称“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寓意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给小朋友讲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对联”、“门对”,是春节时的习俗之一,喜庆的大红春联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寓意着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好运。
最初的春联来源于“桃符”,是人们用来避邪的,后渐渐发展成了春联,是表达劳动人民用来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的由来简单介绍?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春联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不衰,是春节当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从周代开始,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桃符又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在这红纸上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朝,春节贴春联的民间习俗开始流行。但是,宋代时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是在明代。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又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采用哪种春联,多根据使用的场所来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也渐渐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春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时人们在门上贴对联来祈求平安和祝福,但对联数量比较多,常常不方便贴,后来就出现了春联,每幅对联只有两行,更加简洁明了。
春联一般在农历年末贴在门框上,用来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和幸福。
因为春联的内容多为吉祥祝福和仪式性语言,所以不仅在民间使用广泛,而且在文学艺术、书法等领域也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应用。
春联的来历和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片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一条山脉,名字叫度朔山。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万年的大桃树。在这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却有一个不平常的洞,传说中的这个洞,就是所有的鬼怪出入的大门。这些鬼怪全都归两个神人管辖。这两个神人是两兄弟,一个叫神茶,一个叫郁垒,郁垒弟兄要是逮住了鬼的话,就拿去喂虎。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节习俗之春联的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节习俗之春联的由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