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走马灯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走马灯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所说的走马灯是什么意思?
正月15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 。在宋朝就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花灯的习俗?
被称为灯节的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逛花灯起源自西汉,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便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龙腾凤舞走马灯是什么节日?
是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走马灯:正月15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多为六面,顶部有纸制扇叶,蜡烛燃烧时热空气上升,鼓动扇叶使灯转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象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的起源地是哪里?
据史料记载,走马灯的历史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代,常见于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在古代,走马灯是用高粱秆作为框架,用宣纸包裹四周,用彩纸编成精美吊饰。 灯内平放叶轮,下面有烛台。点上蜡烛,蜡烛燃烧产生的热力形成气流,推动叶轮转动。
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到灯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 因古人喜欢在灯的各面绘制武将骑马的图画,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因有转运、走马上任等美好寓意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走马灯是我国的独特发明,大约在11世纪就有关于它的记载。漯河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走马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王安石对联走马灯的意思?
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对联故事:
马员外家在试灯时挂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让人对下联,谁对出了,如果尚未婚配,就能做马家的女婿。而且坊间还说,马小姐不仅人聪明,而且还非常漂亮。所以,这试灯第一天就传开了,门前是人山人海。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这联看上去不难,其实很不容易对。王安石看了,一时也对不出,没放在心上,就到别处去看灯。马员外家门前的人也是看热闹的多,一个都对不出来。
第三天,王安石进场考试,三天下来,场场考得非常顺利,第一个交了卷。考官看了王安石卷子,觉得他才华横溢,便有意要再试他一试,就把王安石叫住,让他对一个对子。这对子,考官在许多场合考过考生,没有人能对上。叫作:“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本来就是聪明人,立马想到了马员外家的招婿对联,随口而出,答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考官看王安石未经思考就对出了他多年难倒过许多考生的对子,内心已经非常喜欢王安石,夸了两句就让他走了。
王安石回到舅舅家,是正月十七,这灯还点得非常热闹,十八才收灯。王安石考得顺手,心里开心。一到晚饭后就又出去看灯,立马就到了马员外家门口。马员外家还是非常热闹,原来,那对子还是没有对出来。王安石挤进人群,高声对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他一对完,人群就大声喝起彩来。门房就把这事报告了马员外。马员外出门一看,是一位青年才俊,也是喜欢,便把他请到客厅,一打听,知是王安石,也是尚未婚配。你道这马员外是谁?原来是王安石舅舅的好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走马灯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走马灯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