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散灯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散灯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月点灯和落灯的准确时间?
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十三上灯民俗
正月十三这一天人们会点灯,进行节日的准备,正月十三散花灯又称散灯花、散灯,是古代人们于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灯遍散各处以辟除不祥的民间风俗。散灯还被叫做“散小人”,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顺星》中记载:“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灯花”就是用普通的皱纹纸做成,一般要选五种颜色,双数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寓意不吉利。
十八落灯民俗
正月十八过了寓意着年完完整整地结束了,人们也要返回工作岗位。古代的元宵节,尤其是北宋时,是盛大的节日,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情人节。盛大的灯会,需要准备时间,所以就要提早上灯,正月十三开始,就进入了元宵节的氛围。夜幕之下,华灯初上,男女相约,赏灯猜谜。盛大的节日,要持续数日。但是,有个讲究,“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神人鬼都看完了,正月十八也就落灯,假期结束,要进入新一年的工作生活了。
中国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正月初八习俗与禁忌?
大年初八的风俗
1、大年初八又称顺星节
在民间,正月初八被称作是众星下界的日子,也是小孩子们认星星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小灯燃烧祭祀,所以顺星也被称作是“接星”、“祭星”。这一天,不管你去不去庙里进香祭祀,都需要在家里举行一个顺星仪式。等到天上的星斗出齐之后,在各家的案头、灶台以及门槛或者锅台等处,都需要放一盏灯,这盏灯也叫做“散灯花儿”。等到祭星活动结束后,全家人在一起吃元宵。也是一种流传很久的民间风俗,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顺星节这个节日了,也不再有人在家里的案头、灶台、门槛、锅台处放灯祭祀了。
2、大年初八还是谷子生日
人食五谷杂,谷子以前是人们的主要食粮。所以谷子生日这一天在民间也尤为重要,传说中大年初八就是谷子生日。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就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如果这一天阴雨绵绵,就预示着来年收成欠佳。所以到了正月初八这一天,农民会对着这些谷物名称的排位进行膜拜,这一天都不允许吃不熟的谷物。这一习俗是人们对来年的期望,也暗含着人们都农业的重视,对粮食的珍惜。
3、大年初八,宜放生祈福
以前的时候,在正月初八,各家各户的公子小姐们都会把家里养的一些鱼或者鸟,拿到外面出放生。有一种说法是鸟留在家里是会吃谷物的,所以将鱼鸟放生,也是期待一个好的收成。同时这一天是顺星日,大家希望那些星宿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善行,得到一个好的庇佑。另外放生鸟或者鱼代表着有好生之德,让鸟类记住自己的恩德,对谷物嘴下留情,保证明面有个好收成。
迎龙灯的来历是什么?
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八起灯,元宵过后散灯。东阳方言“灯”与“丁”同音,旧时迎灯,要求每家每户出壮丁一人,随带板凳一条,灯笼一个,将各家的板凳连接起来,按上灯笼,加上龙头龙尾,就成一条长长的板凳龙,专名“桥灯”。桥灯通常有数百桥,多者可达千余桥,绵延四五里,蔚为壮观。
龙灯越长,越说明村庄人丁兴旺,来观看的四邻村民也就越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散灯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散灯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