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广西初一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广西初一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贵港习俗作文?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广西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1、广西南宁崇左地区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
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
2、广西桂林、柳州、河池一带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3、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
“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
4、桂平、玉林、梧州一带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
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
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
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守岁至午夜零时,家家户家争先恐后鸣放鞭炮,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辞旧迎新,并开始以最美好的言词互相祝福。 在容县、博白等地除夕守岁大多彻夜不眠,守一个通宵。
5、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带在桂西百色市不少县农村,每每大过年的时候,至今仍然沿袭着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饶有兴味、多姿多彩的古老旧习俗。
广西贵港市的居民有什么风俗习惯,或有什么民族特色?
贵港市民间节庆习俗十分丰富多彩,主要有: 1、正月挂灯,送灯带送茶 “元旦夙兴设香案燃灯烛陈果酒粉饵焚楮帛礼天地香火祖先及长幼以次称寿。
元宵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元宵习俗还有采青一项。
即正月十五夜各家妇女多有相约往园圃摘采青菜煮熟团食,取一年清吉之兆,这个习俗表达了他们驱避灾难、贫穷、疾病,追求富足、美好的生活的祈求。
2、二月春社祭祀活动。
除了祭祀聚饮之外,最热闹的活动还是抢花炮。
花炮用竹篾织成糊以花纸大的有一丈多高,小的只有一尺多高,有头二三等名目结草环为标识,在二月社日鸣萧鼓向社坛酬愿将炮燃放预藏暗记于内名曰“炮头”,轰起时争先接取夺得者,谓之得炮头。
会主用鼓吹仪仗送琉璃镜一座至其家,香花酒烛供奉堂中,次年及期亦照样另备屏镜大炮金猪鼓乐送至社前谓之“还炮”。
抢花炮这个风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此习俗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3、三月有二大节日。
一是三月观会。
二是三月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即三月三歌圩。
这是少数民族的节日。
青年男女这一天赶歌圩对歌寻友,许多人于此日寻到对象。
这个风俗的形成也是出自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需要。
4、端午节。
“端午人家插艾叶菖蒲小儿系朱砂符以辟不祥饮菖蒲雄黄酒以除毒。
结婚家裹角黍粽互相馈遗扒龙舟兢胜负,士庶游船玩赏县官出看,设席给赏,龙舟之胜者谓之夺头标。
又家家以黍肉酿苦瓜或称苦瓜节于午时祀祖先书辟邪符贴门左右小儿沐浴点朱砂于耳窍鼻孔卯堂手心谓之去邪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西初一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西初一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