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交城过年民俗,民间传统习俗捻脸毛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11-07 19:32 点击:154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间传统习俗捻脸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间传统习俗捻脸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交城过年民俗,民间传统习俗捻脸毛 - 星座运势

交城过年民俗?

除夕之夜,要熬年、守岁,明清时代,十有九家彻夜不眠。民国年间,熬年者仍然不少。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家虽也熬年,但不通宵。七十年代后期,电视逐渐普及,除夕之夜,家家团聚,一边包扁食(饺子方言为扁食),一边欣赏除夕电视文艺晚会。

  大年初一,人们争放开门炮,点燃旺火,取一年四季兴旺发达之意;接着焚香敬纸,摆供祀神,迎喜接福。新中国成立以后,敬神活动逐渐淡薄。全家团聚,早、午、晚三餐喝酒、吃肉、吃扁食。早饭后,大人带小孩给本族、亲友拜年,恭贺新喜。街头相见,互道“恭喜发财”、“见面发财”颂祝喜语。

  初二至初四,是女婿拜岳父母、外甥拜外爷外婆和舅父舅母,亲朋之间互相拜年之时。初二吃烩菜,初三吃扁食,初四吃油糕,初五吃蒸食,且进行大扫除,谓之“扫穷土”,俗称“破五”。

  初八日,夜焚香摆供祭七星,祈念斗柄回寅,天下太平。

  初十为十止日,是“老鼠迎亲之日”。有的大人打诨幼稚儿童,哄骗其从磨眼中,听取“老鼠娶亲活动的场面”。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亦名上元节,俗称灯节。灯节活动五天,从正月十三开始,各村都有若干社(每20至30户1个社),各社在社首的经管下,埋灯杆,挂纱灯,彩搭十王棚。十王棚内悬挂十王下界图,全社各家都到十王棚焚香摆供,燃烛祭神。棚前垒有用煤糕垛的“塔塔火”,火苗四射,祈祷四海升平。节日期间,张灯结彩,鼓乐喧天,社社办社火。有旱船、竹马、舞狮子、斗龙灯、踩高跷、抬铁棍,游街串巷,热闹非常。入夜花灯齐放,焰火连天,火树银花,美不胜收。灯月交辉,煞是好看。是日,早饭吃扁食,午餐吃炒烩,晚上吃元宵。

东北有哪些风俗?

东北人很大气爱喝酒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间传统习俗捻脸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间传统习俗捻脸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