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婚姻仪式与习俗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传统婚姻仪式与习俗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教漯河结婚习俗,具体都什么规矩?
漯河的青年人从恋爱到结婚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步是“提亲”。男女双方一到结婚年龄,提亲的人(介绍人)会主动找上门来:有受男女家长嘱托找上门的;有介绍人借串门聊天顺便把一方介绍给另一方的。当然,也有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的。还有自找对象的,但大多都要经过介绍人提出。
如果双方都没意见,第二步就是“相亲”,也就是俗话说的“见见面”。男女双方约定时间、地点,亲眼过目;如果双方彼此“一见钟情”或八九不离十,就顺利地进入第三步:“恋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达到了恋爱的成熟期就自然进入了第四步:“订亲”。这里面又分两个小阶段:一是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礼物,旧社会叫“聘礼”。在农村,男方给女方买几套衣服;在城市,男方给女方买些金银首饰。
“订亲”的另一层意思是“订好”,就是择定吉日举行结婚仪式。男方的父母由介绍人或其他陪客陪同到女方家商量完婚之事,双方当面选定某月某日(都要按阴历双日)举行婚礼。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叫“迎亲”。男方的礼车上要带半拉膘肥肉鲜的猪肉,另有两条鱼、喜果子若干盒、两只鸡(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公鸡随新娘带回,母鸡留下)、大小红喜字、对联、鞭炮等。
过去新娘出嫁要戴凤冠霞帔,现在改穿婚纱。临别时母亲叮咛几句应注意的事,然后洒泪而别。上车后有两位少女作伴娘搀扶着新娘,另有女方的亲属男孩作为压轿孩陪伴,后几辆车坐的是娘家人的送客。一路上车行至大街小巷热闹处要放上一小挂鞭炮。时至上午11点左右新娘接到,由伴娘扶新娘下车。一打开车门,新郎的同辈人要向新娘头上撒碎锦花。同时要放一挂长鞭炮,气氛极为热烈。下车后,新郎、新娘双方步入天井院内或宴会厅举行仪式,由主婚人或司仪致辞;致辞完毕,在主婚人的指导下“拜花堂”,一拜天地,二拜爹娘,夫妻对拜;最后向来客行礼,都是三鞠躬。拜礼已过,由新郎引新娘(后又流行抱新娘)入洞房。稍作休息,答谢宴会开始,来客们猜拳行令煞是热闹。这中间新郎的父母要向客人敬酒,祝客人吃饱喝好。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酒过三巡,新郎新娘开始向宾客敬酒。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
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古人的婚礼仪式拜堂,也叫拜高堂或拜天地,这种隆重的结婚礼仪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据史料记载,从唐朝时期汉族开始,最初的拜堂礼仪和后期宋朝的礼仪在时间和细节上有点区别。
唐朝时期,是新婚的新娘拜见舅姑时所行之礼叫拜堂。
到了北宋时期在新婚当天,先祭拜祖宗牌位,第二天早上摆上桌子放上铜镜进行祭拜天地。
后来在南宋时期把这些祭拜仪式全改为新婚当天进行,所以宋代以后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这种婚礼仪式遍及全国,一直沿用到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也还有这种礼仪。拜堂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讲究的,过去是从新娘下花轿那一刻开始,新娘头戴红丝巾,由专业的职司人员引导下进入主堂屋。
在主持的祝福声中,进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以前是要四拜,有的地方还要拜谢月老也就是媒人,也有的是要敬拜家族长辈亲朋好友,主要前三拜是不可缺少的。自古思想家都是把世界万事万物归纳于天、地、人三类,人生活在天地间,过去农耕社会也是靠天靠地吃饭,期盼老天爷风调雨顺,地里庄稼才会五谷丰收,土地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长辈,自古百善孝为先,那么两人成家了要遵循孝道;
三是夫妻对拜,彼此恩爱,白头到老,也是盟约誓言,再就是要感谢媒人的牵线才能有这份姻缘。
所以这一切都是在天地神灵、媒人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的,这种仪式就赋予了婚姻的神圣和庄严,是不可反悔与背叛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婚姻仪式与习俗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婚姻仪式与习俗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