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婚第一年娘家送灯盏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新婚第一年娘家送灯盏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月十五添丁点灯风俗?
风俗由来如下:
“添丁点灯”是桥头新春古老民俗,凡在前一年出生的男丁,照例要在今年春节期间热热闹闹地举办“点灯”仪式。而从年初三开始,父辈们就忙着来到桥头老街采购“点灯”用品,因此,每年的年初三,桥头老街就会出现一队队挑着斗谷篮来买灯公的父辈们。
“点灯”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用品有灯笼、灯公、禾碌灯、灯盏,香芹、葱和大桔等。像桥头镇东江村,每年年初三,生了男丁的父亲们都会挑着斗谷篮去老街买点灯用品,回来的时候会边走边放鞭炮,一进村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灯公”回来,浩浩荡荡的“买灯”队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点灯”仪式,东江村村民介绍说:“要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回来我们村里后再放大约800米长的鞭炮。还有醒狮表演,仪式非常隆重。”
正月十五送灯可以提前吗?
看地方的讲究,一般来讲是可以的。元宵节送灯,即是正月十四、正月十五这两天晚上,在刚刚夜幕降临的时候,前往祖坟地祭拜亡灵、送去灯盏,以示后继有人。送灯又称“亮灯”,一般“灯”是由蜡烛、灯罩纸、竹签等组成。据说,元宵节送灯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
你听过正月十五“叼灯盏”的习俗吗?
答:要问起正月十五的风俗,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说是吃元宵、闹花灯,这 几乎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习俗。可是,你知道吗?在宁夏南部山区还有 一种别样的风俗,它叫“叼灯盏”。“灯盏”是类似窝头的一种荞麦面食。 正月十五这一天,山村的妇女们就围着锅台蒸灯盏。灯盏形似元宝,拳 头大小,中间捏出一个小窝儿,里面用来放胡麻油。还有捏成十二属相 的。临近傍晚,女人们在“灯盏”的小窝里盛满香油,用灯芯草缠些棉花 作捻子,放在灯盏的小窝里,一盏盏的点亮。然后,分别放在堂屋、灶房、仓房、圈棚等处,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夜的前半夜,家 家都不闭门户,只等别家的孩子们来“吁’灯盡。如果谁家的灯盏被叼走 得多,象征着谁家的人气旺盛,一年吉利。天黑了,村子里影影绰绰蹿动 着许许多多小身影,那是“叼”灯盏的孩子们。入夜了,人们又都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灯盏,大家说 着笑着,看谁的灯盏亮,灯花大。传说灯花儿最大的,这个人一年挣的 钱最多。油烧干了,大家就一起吃灯盏。倘若这一天有满天纷扬的大 雪,那是最好的兆头了,当地的谚语说:“正月十五雪打灯,一年庄稼准 保成。”
怎么蒸灯盏?
要蒸灯盏,首先需要准备好灯盏和蒸锅。将灯盏清洗干净,用刀刮去表面的毛刺和污渍,然后放入蒸锅中,注意不要让灯盏相互接触或重叠,以免影响蒸熟的效果。
接着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加热至水开后,将火调至中小火,继续蒸煮约15-20分钟,直到灯盏变软变透明,熟透即可。取出后可以配上花生酱、糖水或其他调料食用。蒸灯盏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要避免过度蒸煮或不足蒸煮,以保证灯盏的口感和营养。
粘灯盏怎么做?
传统制作法
1. 磨面:把净米磨成粉面,以前是要把蜕皮的米放在水里泡半小时左右再淘3-5次,放置在容器里滤去水分至米浸透,再用碾子压成粉面,如果不随时加工食品,磨好后需要摊开晾干,以免发霉。
2. 烫面:把面粉放到面盆中,用80-90度适量开水和成面团;
3. 上锅:准备半碗清水,放置面盆旁,双手蘸清水,取拳头大小面团,捏成窝头上蒸屉,全部上锅后旺火,开水之后中火13-20分钟(根据蒸食量大小调整时间)住火;
4. 出锅:将窝头直接铲到面盆中盖好面盆,稍稍降温;
5. 和面:待窝头降温至不烫手时,加适量干白面粉(面粉越多口感越甜),蘸香油水(温水加适量香油)和匀成面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婚第一年娘家送灯盏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婚第一年娘家送灯盏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