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丧葬习俗二次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丧葬习俗二次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丧葬习俗一夫二妻如何葬?
关于一夫二妻的有如下葬法:男主,大妻右一,二妻右二,名为顺葬。
男主中,大妻左,二妻右,名为夹葬(清朝多此葬)
又有三人合葬一墓,大男中,次男左,共妻右。(北方,就是现在仍有)
总之,葬法及排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应尊重当地习俗。
丧礼一般包括哪四步?
丧礼不只是四步,以下程序: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於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屍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屍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於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6、大殓:当著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後,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黛玉两次葬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次葬花后还和宝玉共读《西厢记》,这一次葬花是闲情雅趣,是一位有文化性情恬淡的姑娘的一种情怀。
第二次葬花就有了悲情的感觉。
她喜欢宝玉,想和他共度一生,但当时的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她不但没有长辈帮她安排,还有宝钗这样既有背景又有才貌的竞争对手,觉得自己成功无望,加上常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感觉自己和那些落花一样绝望无助吧,所以第二次葬花似乎在感怀自己的命运,更加悲苦。
第一次葬的是桃花,在三月中浣。宝玉把落花放在水中随之漂流。黛玉说怕水流出大观园就脏了把花糟蹋了,她在东北角建了个花冢,把花装在绢袋中埋了使花随土化了。
第二次葬花在四月二十六葬的是凤仙石榴等等各种落花。又用宝玉做纽带,前是宝玉先到,此次宝玉到时黛玉已经在哭吟葬花诗了。
葬礼形式有哪些?
壮族一般为木棺土葬。由于长期受汉族影响,其丧葬习俗现已多与汉族相近。有些地方为父守孝32天,为母守孝40天。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埋葬后若干年(一般为三年),将遗骨拣出,放入瓦罐(称金坛)内密封再葬。大新县等部分壮族地区土葬数年后拣骨入瓮,然后葬于崖洞里。
瑶族的丧葬以棺殓土葬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殓,棺较简单,以四块木板相拼即成。家族一般无固定墓地。成年人死,如男者,入殓前须有亲友为其剃头;属女者,须由亲友为其梳头;剃、梳完毕即涤净其身,穿上新衣,由“道公”为死者念经超度后,便可入殓封棺,择日埋葬。儿子要为父母守孝。但各地还有不同的丧葬形式,如金绣大瑶山区,除土葬外,还有火葬和挂葬。火葬即入棺用火焚化,然后收拣骨灰,再行安葬。挂葬是小孩死后,用破絮或棕皮包裹,置于竹筐,悬挂在村旁树林里让其腐烂。南丹大瑶寨瑶族还有实行崖葬的,以天然崖洞为墓室,人死后,亲人即负尸到墓室内的大木棺里装殓。
仫佬族家中老人、妇女去世,都得向亲友报丧。有“买水”为死者沐尸的习俗。给2死者洗澡剃头后,穿新衣(衣要单数),然后抬到堂屋放在地上,家人要打赤脚以示孝敬。一般都请师公来为死者打斋超度。孝子要带孝、守孝。多行一次葬,逢上家中发生不幸才有拣骨重葬。如属非正常死亡,其葬仪还有特殊的做法如属凶杀,必须举行“过火炼“形式,即烧起火堆,法师手持一草人(代表死者),口念经咒走过火上,家属亦随后走过,认为这样做家人可以避免再生不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丧葬习俗二次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丧葬习俗二次葬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