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年初二的习俗和传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大年初二的习俗和传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福安大年初二典故?
同样的过春节,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福安市“初二不串门拜年”的风俗,就有别于全国各地。据说,福安忌讳初二拜年的特殊习俗是从明朝末年传下来的,也是全国唯一的倭寇侵华民俗纪念日。
福安市文联原主席郑望告诉东南快报记者,自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屠杀后,福安人的春节习俗就铭刻着惨痛的历史记忆与浓郁悲情。这天是福安人的纪念日或者说是悼念日,悼念那些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的先辈们。据说,这一天也是全国唯一的倭寇侵华民俗纪念日。
据介绍,“做白年”家人有意在红春联顶上镶上一道两寸长的白边,以示心有余哀。红白相间的“白额春联”提示人们这家人家中在“做白年”。这一天,如有人出于礼貌,客气地叫进家门坐一坐,当地人一般会委婉答道“还有事要去办”或“明天再来”。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亲朋好友互不串门外,还有一些习俗:一是各家各户不燃放鞭炮;二是不点香火;三是不奏礼乐;四是商家关门歇业等,反正类似于古代“国丧”的一切礼仪,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体现。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复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摆,福安人置办寿筵大多在初三。
“如果大年初一已经去哪一家拜过年了,则初二再去也无妨。”郑望说,如今,外地的朋友不知道当地风俗冒昧造访,也不至于吃闭门羹。开明的主人则会变通“开脱”:“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家不禁忌……”毕竟,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
初二不访亲初四过大年的来历?
以前日本倭寇从福建沿海等地登陆,莆田人民为了抵抗他们,死伤无数而这期间正好是中国各省市过除夕和正月初一拜年的日子。由于大家都沉寂在悲伤的气氛中,所以就有了初二不串门的习俗(对了,也只是莆田的春联上有一块白字的原因了。)而到了初四这一天人们才开始庆祝属于我们莆田人民的春节!
大年初二吃什么五种饮食习俗?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四吃烙饼炒鸡蛋,初五吃饺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夹七合子夹八合子夹九,一直吃到拐弯。哈哈。现在倒是没那么多讲究了。 吃面去沧浪亭、吴越人家,或者味千拉面,都各具特色哦。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习俗?
过年习俗初一到初七大有讲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这一天。
春节的习俗中一般都会有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的说法,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正月初一春节的习俗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年初二的习俗和传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年初二的习俗和传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