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简单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详细介绍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11-30 21:03 点击:191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秋节的习俗详细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详细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简单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详细介绍 - 星座运势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简单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1、来历: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2、习俗: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

中秋节的习俗以及美好寓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1、中秋节的意义是:团圆庆贺。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圆文化,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也应该是中秋文化的范畴。

2、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3、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

4、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

中秋节的风俗一:赏月。

中秋节的风俗二:吃月饼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乡思亲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团圆。

什么是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是我国批发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

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吵的。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朱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吃月饼:《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玩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赏桂花:每年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于是人们会在这天聚集在一起赏桂花,闻着桂花的阵阵花香,游览风景

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窑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秋节的习俗详细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秋节的习俗详细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