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端午习俗介绍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12-08 17:34 点击:132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习俗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习俗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端午习俗介绍 - 星座运势

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风俗是: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二、吃粽子三、悬挂钟馗像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六、戴香包,防病健身七、饮雄黄酒,杀毒避邪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通过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使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形成一种传统。

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是++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端午节习俗及寓意?

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很重的节日,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形成的。传说,屈原在这一天抱石投江自沉。在端午节形成了包粽子,赛龙舟,门前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的习俗,这都是有寓意的。现在端午节己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也规定当一个重要民族节日来对待,放假庆贺,以示重要。

屈原是伟大而爱国的诗人,忧国忧民,写有《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诗人投汨罗江自尽后,楚人哀人,以舟楫拯救,后渐演变成端阳竞渡,象征并寓意人民划舟船冲进波涛,跳入激流打捞屈原的情景,也寓意人民对屈原的重视和热爱。

包粽子投河,目的是喂鱼祭河神,古人迷信,相信有河神,屈原投江自杀后,为使龙鱼虾蝦不吃屈原尸体,让河神不怪罪为难屈原而采用并形成的俗习,寓意也是爱屈原诗人尊崇诗人。

在阴历五月初到端午节,江南进入梅雨季,空气潮湿且又是多雨连绵季节,病菌很易滋生,过去医学医药不发达,人很易在此时染病影响健康威胁生命,据说菖蒲艾草等中草药能起到杀菌防病祛邪作用,故就形成挂门前或用来煮水洗身消毒杀菌防病驱邪了。饮雄黄酒其意类似,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味中药,虽说有毒,但能杀菌,特别是杀皮肤真菌有特效,为防菌除病,所以有饮一点雄黄酒,涂抹雄黄以驱邪去菌除病得健康之目的。雄黄有毒,要把握好剂量,雄黄忌煅烧,煅烧即分解为砒霜,是剧毒的,不可乱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习俗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习俗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