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少数民族鼓藏节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少数民族鼓藏节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江千户苗寨特产习俗?
特产:主要有银饰,牛角梳,刺绣.等!想买吃的话可以买木捶酥,买点茶叶,西江阿姐打的糯米粑真的很香很好吃哦,西江的牛角梳也值的购买。
习俗:鼓 藏 节
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苗族古歌》叙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在雷山地区的传说是:有一年,苗族地区发生瘟疫,人死得很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于是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祭祖之后,蝴蝶妈妈高兴,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姜央很高兴,便订下规约,从今以后,每12年祭一次祖,姜央祖宗定下的古规,后代子孙照办,代代相传,便成了风俗。
苗 年 节
苗年节,苗语含义为祭男姓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祭“尤”公,故称“讷仰”。“讷”苗语“吃”或“过”之意。故意译为“祭仰节”。“苗年”是汉语的俗称。
苗年节分头年、大年和尾年三个节日,分别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上中旬卯辰日过。西江苗年节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农耕稻作,制定历法的产物。
母系氏族社会,女子从事家务和纺织,男人从事采摘和狩猎,以茆为衣食来源。由于男子在采摘和狩猎过程中,发现可食果实的水稻、高梁、小米等,经过人工栽培后,果实产量比野生成倍增多,农耕文明萌芽。农耕稻作,知时节播种才有好收成。这就需要制定天文历法。
吃 新 节
吃新节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七月、八月的中上旬,这节日也是属于苗家的生产节日,该节日相传古代乌图腾崇拜的烧好氏族对谷神的祭祀之沿袭。西江千户苗寨吃新节共过两次。即“头卯节”和“末卯节”从“开秧门”满十五天后,稻谷孕穗,逢卯日就过,这天到自家的田里扯3至5根“秧包”来挂在神龛上和粮仓里,然后杀鸡、宰鸭煮糯米饭、烧香、化纸敬祖宗、岩神、桥神、花树神,祈求诸神保佑稻谷丰收。“头卯节”之后逢马***午***场天,就“赶热闹场”,苗语称“游卯”,青年男女借这个机会进行对歌择偶。这天还有斗牛、斗鸟等活动,但不准吹芦笙。又过五十天左右,谷穗渐熟,逢卯日过“末卯节”,人们同样田里扯3至5根“稻谷”来挂在神龛上和粮仓里,煮糯米饭、猪肉来庆祝,“末卯节”不赶“热闹场”,也不举行斗牛之类的娱乐活动。
苗族的习俗的寓意?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具体如下: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苗族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数民族鼓藏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少数民族鼓藏节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