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元节燃灯是什么?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燃灯的出处?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节燃灯的寓意?
中秋之夜,庭院如积水空明,街上花灯如昼,而人们对于此等美景尚不满足 ,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燃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之风,自汉朝便起。至唐时,更是成了一种风俗。到了明清时期百姓便在中秋节之时也有了燃灯的习俗。
但是中秋灯与元宵燃的灯并不一样,燃的地方也不尽相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多为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区在中秋之夜燃放。
清代时期苏州的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
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屠(佛塔)状,中置薪柴,点燃后,“四面玲珑,如火树”。
湖南宁乡儿童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都有着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燃灯是七夕习俗吗?
不是
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元宵节点蜡烛的传统?
元宵点蜡烛一般主要是在晚上进行,因为晚上比较暗,点蜡烛才会比较明显,所以人们一般会在晚上点蜡烛,一般是在晚上六点开始。
元宵节点蜡烛的寓意是驱邪避祟,燃灯表佛,因为蜡烛是在黑夜点燃的,有照亮来路的作用,所以有驱赶邪祟,提供光亮,保佑平安的寓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