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族元宵节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白族元宵节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少数民族元宵节习俗?
女人需要躲灯
满族
满族人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有的地方还要举办冰灯会。
在农村,正月十五日晚上,家人要举行验月份的活动。
先用荞麦面制成十二盏灯碗,标上十二个月份,第一碗中放一颗豆子,然后放在锅中煮。豆粒胀大意味着涝,豆粒小的预示干旱,不大不小的表示风调雨顺。此活动表达了满族人民祈盼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结婚的女子不许看娘家和婆家的灯,需去姑、姨家躲避。
正月十六,满族妇女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在雪地里行走,看谁走得快且不湿鞋,据说这样可去除百疾。
棒棒会
纳西族
流行于云南一带的纳西族会在元宵节当日举行本土的“棒棒会”,起源于春节后人们为准备新一年的耕作农具而举行的集会,而在这一集会上主要销售的是锄头把之类的木器用具,“棒棒会”的叫法由此而来。
赛装节
彝族
云南一带的白族和彝族则有着“赛装节”比美的习俗,赛装节,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
空腹饮耳明酒
朝鲜族
正月十五日早晨,朝鲜族有饮“耳明酒”的习俗。此酒并非特殊酿制,但要空腹喝下。据说喝了耳明酒可使耳聪。
朝鲜族还要举行“望月架”活动。正月十五前由小伙子们从山上砍来木杆和松枝,搭起几米高的望月架。
傍晚来临,当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时,几位被推举出来的老人爬上望月架,谁先看到明月,谁就福星高照,喻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将万事如意。
跳竹竿
黎族
黎族每逢正月十五有跳竹竿的习俗。跳竹竿负有一种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色彩,其中以美孚黎地区最为兴盛。
回族人过元宵节吗?急用!谢谢?
部分少数民族兄弟也过元宵节,它们分别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白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壮族、黎族和仡佬族等,但不包括回族,不过我觉得回族同胞也会吃汤圆的。
松门火把节什么时候?
松门火把节是中国农历的元宵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松门火把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起源于古代民间的祈福活动。据说,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唐朝时期,当时盛行着拜火儿女的风俗。
相传,在唐玄宗年间有一位名叫晋炀帝的皇帝,他曾因为好大喜功,在深山中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修道运动。这场修道运动引起了天灾,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灾难之中。为了平息灾祸,晋炀帝下令举行拜火仪式。
在拜火仪式中,人们手持火把绕着城墙进行巡游,并向苍天祈求祥瑞和平安。人们相信火具有驱邪辟邪、辟秽净土的作用,通过举行火把巡游活动,可以驱走诸邪魔鬼、净化疫气,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松门火把节。每年农历腊月十五这一天(即元宵节前夕),人们在松门外点亮数以千计的火把,进行盛大的巡游活动。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民众喜爱的传统节目之一。

1、 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2、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举行火把节,大多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比赛等。在新时期,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族元宵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族元宵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