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习俗,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习俗和来历

来源:www.xingzuopeidui.com 时间:2023-12-15 18:58 点击:109 编辑:xingzuopeidui.com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习俗和来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习俗和来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习俗是:

一、由来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习俗,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习俗和来历 - 星座运势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强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二露、一霜”。此外,还进一步细分出七十二候,包括40个反映动物迁徙、鸣叫等的候应,13个反映植物生发、开花等的候应,6个反映水、冰、雨、露、泉的候应,13个反映天、地、气、风、雷、电、虹的候应。这些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的变化规律,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

二、习俗

1、立春

俗称“打春”。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24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的是?

立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雨水: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拉保保”。

惊蛰:在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春分: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清明: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谷雨: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对谷雨的怀念。

立夏: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还有“秤人”的习俗。

小满:在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夏至:在这一天,无锡地区兴吃馄饨。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小暑: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

大暑: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立秋:在立秋时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

处暑: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白露: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秋分: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

寒露: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有登高的习俗。

霜降: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习俗和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习俗和来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近发表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