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潮汕元宵节传统民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潮汕元宵节传统民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潮汕元宵节上灯风俗?
1、吊喜灯(点灯笼)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2、赏灯
元宵夜是月圆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灯与圆月相印成趣,赏心悦目。镇、县、市有搭灯棚做花灯展,乡村神庙和宗祠挂起大灯笼、大花灯,小孩子提着买来或者自制的小灯笼,成群穿街过巷“营灯”,饶有喜庆。 自农历十一日起,叫“起灯”(即“起丁”),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乡里宗祠挂花灯,被视为新生男孩的入族议式,并每晚抱着孩子去祠堂点灯, 接受乡人祝贺,直到十八日收灯。
3、食丁茶
以前,家里有男丁的人家要备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当晚只要你有雅兴,即使没受邀请,随便走进哪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4、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潮人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
潮汕的风俗?
潮汕的风俗有游神赛糖狮、分家风俗、青龙庙会、奉财神、送春篮、吃年夜饭、祭祀、元宵插榕、穿蔗巷、饶平彩青、祭拜“五谷主”等。
潮汕民俗繁多,而且,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
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
潮汕吊丁风俗?
1、吊喜灯(点灯笼)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2、赏灯
元宵夜是月圆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灯与圆月相印成趣,赏心悦目。镇、县、市有搭灯棚做花灯展,乡村神庙和宗祠挂起大灯笼、大花灯,小孩子提着买来或者自制的小灯笼,成群穿街过巷“营灯”,饶有喜庆。 自农历十一日起,叫“起灯”(即“起丁”),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乡里宗祠挂花灯,被视为新生男孩的入族议式,并每晚抱着孩子去祠堂点灯, 接受乡人祝贺,直到十八日收灯。
潮汕风俗头七拜什么?
潮汕地区在七月七这天有拜公婆的习俗。这里的“公婆”并非指小孩的公公与婆婆,而是指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也被称为“床脚婆”或“花公花母”。这种保护神被认为是未满15岁(虚岁)的少男少女的守护者。
拜公婆神的目的在于祈求公婆神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一习俗在潮汕地区不仅流行,而且盛重。除了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潮汕地区的许多地方在其他时年八节也有拜公婆神的习惯,特别是春节、元宵、七月七初七和除夕四大节俗。更为++的家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只要家中有未满十五岁的小孩,都会进行拜公婆的仪式。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守七的习俗,意思是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天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在这期间,家属还会守通宵,并在晚上吃“头七馄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潮汕元宵节传统民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潮汕元宵节传统民间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