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节习俗和大年初一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春节习俗和大年初一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一至初六习俗?
大年初一
新年的第一天,讲究的是开门大吉,春节早晨,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过后,碎红满地,喜气洋洋。
拜年,是大年初一的必做的事,给长辈、亲朋好友家拜年是必不可少的。
一句“过年好”,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大年初二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要携带者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
这一天,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兆头。
大年初三:民间风俗这一天为“穷鬼日”。
初三一大早,都家家户户“扫穷鬼”。
将初一、初二积累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去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
大年初四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因此要提前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迎接财神,接财神一般在下午太阳开始下山至晚上举行,有“送神早接神迟”的习俗。
大年初五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初五前诸多忌讳今日皆可破,按照习俗今天开始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只吃一两日,然而没有不吃的。就连待客也是一样。妇女们也不在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初五主要是送穷,大清早要放鞭炮,迎财神,开市贸易。
大年初六
这一天商铺要正式开业了,大放鞭炮,讨个好彩头。
过年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粥腊八节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现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且这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杀年猪
割年肉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算是春节。下面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10个民间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节习俗和大年初一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节习俗和大年初一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